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小英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冠心病 QT间期离散度 室性心律失常

  QT间期离散度(QTd)是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的最大值(QTmax)与最小值(QT mix)之差。它作为一种反映心脏各部位复极化的指标,对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心肌功能的形态变化,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我们测量了80例患者的QT间期,为探讨冠状动脉病变对QTd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对象本组对象为80例冠脉造影、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根据冠脉造影病变狭窄程度分组:冠脉无狭窄组,病变狭窄<50% 12例;冠脉轻度狭窄组,50%≤病变狭窄<70% 32例;冠脉重度狭窄组,病变狭窄≥70% 36例。

  1. 2方法

  1.2.1心电图记录方法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平卧位并全身放松,防止肌肉震颤引起心电图伪差,常规描记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纸速25 mm/s。

  1.2.2QT间期测量方法从QRS波起点到T波的终点,测量V2、V3导联的QTmax及aVL、V1  导联的QT mix(因QTmax最常见于V2、V3导联,QT mix最常见于aVL、V1导联)。判定T波终点的方法:T波与等电位之间的交点;如U波干扰T波终点的测量,测取:T波于U波的转折点或T波下降支切线与等电位线的交点。

  1.2.3观察指数为校正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用Bazett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同导联连续测量3个R?R间期和QT间期其均值,根据患者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比观察两组的QTd。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软件包,通过机运算,所用资料采用x±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比较我国健康成人QTd的正常值为40~50 ms。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为(101.89±29.01)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为(38±22.15)ms,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冠脉狭窄程度的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冠脉无狭窄组12例QTd<60 ms,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轻度狭窄组32例QTd 61~99 ms,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3例;冠脉重度狭窄36例QTd>100 ms,28例发生室性心律。

  3讨论

  许多研究表明,虽然QT间期的测量可粗略估计心肌病理生理变化及预测和评价其临床意义,但单一测定QT间期难以判断心室肌复极的离散度。目前,QTd已成为预测室速、室颤和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性指标[1]。正常人心室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测定QTd较单一测定QT间期可为临床评价心室复极不均一性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本组结果提示,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比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增大(P<0.005),显示心肌缺血是影响QTd的主要因素。这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产生冠状循环障碍,心肌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心肌局部电生理改变,导致细胞外高钾、细胞膜去极化及Na+?K+泵能量不足,心肌发生复极,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等,引起心室复极程度改变,心室复极延长和离散度增大。心电图表现为QTd增大[2]。本组研究还发现,冠脉狭窄程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显示心室复极过程最易受到心脏本身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异。正常情况下,心室肌复极化速度可有轻度不均匀,时间差别大约为31~89 ms。当心室肌细胞不均匀复极的时间差别达到100~270 ms,QT间期延长,QTd增大,这时心室内折返径路和折返时间的多变,极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3]。而冠脉狭窄越严重,心肌受损的程度会随之加重。当严重心肌缺血可导致心室肌的不应期改变和延长,心室复极极不稳定,导致局部传导速度减慢,QT间期延长,继而使心肌细胞代谢紊乱[4]。本组结果显示:当QT间期明显延长,QTd作诊断指标对冠脉病变的程度、病变支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冠脉狭窄的程度越高QTd会越长,越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QTd>60 ms 可作为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QTd>100 ms 是识别高危患者的敏感指标,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准确性。

【】
    [1]郭继鸿,张萍.动态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60.
  [2]沈薇,李延富.冠脉内形成及支架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2004,6(3):128.
  [3]卢喜烈.心电图诊断大全[M].北京:科技高新出版社,1999:526.
  [4]王建平,张宏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3(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