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磁振热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7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吉英敏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脑卒中;肢体瘫痪;针刺;磁振热
   为探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笔者应用针刺联合磁振热治疗7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均经CT或MRI确诊,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都为发病2周~6个月后的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4例,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58.8±7.8)岁;病程(31.4±6.2)d;脑出血9例,脑梗死25例。均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下肢患侧肌力0~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3例。对照组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57.6±8.6)岁;病程(33.1±7.1)d;脑出血10例,脑梗死26例。均有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下肢患侧肌力0~Ⅰ级11例,Ⅱ级16例,  Ⅲ级5例,Ⅳ级4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发病期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针刺配合磁振热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1)针刺治疗:①头针:可取运动区、感觉区。②体针: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风市、足三里、血海、昆仑等穴随症加减。头针、体针得气后均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波型为连续波,频率波为4~6 Hz,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头针、体针交替使用,每天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3~5 d,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2)物理疗法:采用HM-2SC-A型磁振热治疗仪(日本产)。治疗电极根据疼痛部位选择以痛点为中心摆放,一般电极超过疼痛部位3~5 cm,电极紧贴皮肤,消除空气间隙,磁感强度从120~620高斯可调,温度依舒适耐受为度。一般控制在40~60 ℃ 之间,时间15 min,1次/d,12 d 为1个疗程,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1)基本痊愈:肌力提高3级以上或正常,行动基本自如;(2)显著进步:肌力提高2级以上,行动较前好转;(3)进步:肌力提高1级以上,需搀扶;(4)无变化(未及有效标准):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1.4  结果  见表1,2。表1  两组治疗前后瘫痪肢体肌力变化情况比较表2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肢体肌力提高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  讨论
    针刺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及脏腑机能、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头针可以较明显改变脑电的节律与波幅,并可使脑血管的弹力和血流量增加,使脑血液供应状况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病灶的修复和代偿功能,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反馈通路。体针对于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有积极作用。同时,还可刺激相应脑区血流增加,改善偏瘫肢体功能。HM-2SC-A型磁振热治疗仪是集磁场、温热与微振动按摩为一体的综合性治疗仪。它借助于脉冲或磁场、温热及微振动三种物理因子发挥治疗作用,使治疗部位的血流速度加快,血流循环改善、细胞代谢增强,纠正病损局部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致痛物质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