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治疗 丹红注射液 疗效观察
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轻者感双足麻木冷沉,间歇性跛行,重者发生溃疡和坏疽,导致截肢,致残率高。我们使用血塞通胶囊口服加静点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0例,且为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存在血管病变,未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无出血性疾病,出血性倾向和心、肝、肾功能不全。
1.2方法 将选择病例按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血塞通胶囊口服+丹红注射液静点),平均年龄63.1岁。对照组30例(血塞通胶囊口服),平均年龄62.2岁,经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替代治疗2至4周血糖稳定后开始观察,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给血塞通胶囊0.2,日三次,口服。丹红注射液30ml+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天,1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一周后再行第二个疗程,共两个疗程。 对照组给血塞通胶囊0.2,日3次,口服,共6周,治疗前后测定,血糖、血脂、肾功能、肝功能,多普勒超声。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下肢麻木冷沉感、间歇性跛行、疼痛等临床症状,经治疗后消失;有效:上述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无好转。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和采用t检验 x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下肢麻木冷沉感、间歇性跛行、疼痛等症状显著改善。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改变。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
2.3 治疗前后足背动脉血流量及踝或肱动脉压的变化。治疗后足背动脉血流量及踝/肱动脉压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属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1],由此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致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量下降,发生肢端缺血,重者可导致下肢溃烂、坏疽。丹红注射液是丹参与红花组方。君药为丹参,其药理作用为(1)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红细胞、血小板、CAMP浓度;(2)兴奋前列环素(PGI)合成酶的活性,使PGI生成增多,血管内皮细胞中PGI增多,血管扩张。其还是强氧化剂,能有效消除机体内的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其效果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相似,作用与剂量有明显正相关。红花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红花的活性成分具有扩血管,对二磷酸腺等(APD)诱导的血小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提高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抑制血拴形成,本研究证明丹红注射液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药物。
参 考 文 献
[1]钟学礼,主编.临床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9.83.
[2]汪钟.活血化瘀中药对血小板功能调节的机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9):567-569.
[3]陈向荣,陈京伯,石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1.2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