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资料的初步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志强 唐莉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乳腺疾病 科普宣传 发病率


    乳腺疾病是育龄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由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重庆市人口与计生委组织的“关爱女性健康乳腺疾病普查及科普知识宣传活动”,依托各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通过免费普查和科普知识宣传,做到早诊断和早;同时也拓展了基层计生技术服务组织的服务空间,促进了思路和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创造了良好条件。

    1  对象与方法

    1.1  普查对象  对全市36个区县的18~55岁内的育龄妇女进行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宣传和普查。其中已婚522 602例,占98%;未婚10 666例,占2%。

    1.2  检查人员、方法及检测仪器

    1.2.1  普查检测人员的组成  以国家普查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普查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五人组成,即:病史问诊登记员、科普知识宣讲员、红外乳腺检查仪检测员、主治医师(含)以上专科医务人员和专业咨询人员。

    1.2.2  普查检测方法  第一步:病史问诊登记员按国家普查办公室制订的专用登记表逐项询问登记;第二步:由科普知识宣讲员针对乳腺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危险及治疗给予讲解;第三步:由红外乳腺检查仪检测员进行仪器检测;第四步:专科医师进行问、扪、触检查,结合仪器检测情况给予诊断;第五步:咨询人员对今后日常保健、治疗等给予咨询服务。

    1.2.3  普查检测仪器  使用国产徐州亿康科技有限公司EK-9000B型红外乳腺检查仪,由指定的专科医生进行操作。在绝对暗室内,被检者取坐位,裸露上半身,前倾后背手姿势,充分显露乳房,先做触诊,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检查乳房的每个象限以及乳尾处、腋下等部位;然后将红外探头置于乳房下部,与摄像镜头相对应,调整好光源、光圈及焦距,按触诊顺序依次检查。根据乳腺组织阴影的灰度、大小、形状、位置、血管走向及边界情况等,按胡永升等[1]乳腺灰阶度、病理倒环及血管分型法,分别将投照所见乳腺,由无暗影、灰色透光度弱、强至不透光及不均度的不透光,分为0~4级灰阶度;按血管细少、粗多及局部血管异常分为A、B、C三型;然后进行组合分析,结合触诊等检查方法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可疑患者均进一步做其他项目的乳腺检查最终明确诊断,并接受随访。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按照全国普查办公室制定的统一诊断标准进行分类,共分为正常、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炎、乳腺癌六类。

    1.3.1  正常乳腺的特征  均匀、柔软、有弹性,左右对称、皮肤无异常、乳头无分泌物、变形、凹陷、糜烂。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双乳呈均质透明状(可见0级灰度),无血管或少有血管,血管走向,主从分明,边缘清。

    1.3.2  乳腺增生临床上主要表现  乳房的周期性疼痛为特征,起初为弥漫性隐痛、钝痛或坠胀感。月经来潮前3~4天开始一侧或两侧乳腺出现间歇性胀痛,并可在一侧或两侧乳腺触及具有触痛的硬结或索条状,或乳腺触有扁平颗粒样块状物。月经过后,乳腺疼痛与硬结减轻或消失。症状亦可复发。具体又分为轻、中、重三度。

    1.3.2.1  轻度乳腺增生(包括乳痛症、血管增生,乳腺小叶增生)标准  临床手检无明显结节,患者自述经前胀痛,扪诊时无明显异常,触诊时压痛感,无明显包块。

    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无不良阴影及血管增粗一般表现为A型血管(VA:乳腺静脉血管比较隐约,颜色比较浅、规则、无弯曲);血管较少或根本不显示血管,且左右乳房血管分布对称,小叶增生呈云雾状阴影,灰度1~2级,边界不明显,较模糊。

    1.3.2.2  中度乳腺增生标准  乳房外表无异常,手检时某部位(视实际部位定,如外上象限、内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下象限,乳头上方,偶见乳晕部位)有结节,呈条索状,患者有触痛(据实而定)轻挤乳头无分泌物,扪诊时左右乳有包块可推动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可见乳房某部位,云雾状阴影,灰度1~2级,边界不明显、模糊,或可见明显颗粒状阴影,一般沿血管分布,有黄豆、蚕豆、核桃一般大小多发于外上象限,灰度1~3度均可能。或血管走向不正常,局部或整支有竹节状改变,表现为异常增粗,主从不分明,血管边界不清晰较粗糙,或血管成明显树枝状、鱼网状、综合状。

    1.3.2.3  重度乳腺增生标准  患者自述病史较长,多数在5~10年以上,服过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医生手检,发现某部位、较大肿块,肿块多发或单发,肿块质韧、质硬,压痛感明显,甚至走路睡觉均较疼痛,严重影响学习、工作、生活,患者异常痛苦很大,一部分人有肩背部的放射痛,须注意年纪较大的患者与心脏病及恶性肿瘤相鉴别,部分患者腋下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肿大。

    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血管较丰富或异常丰富并明显增粗不均匀,呈河流状、树杈状、鱼网状、豆芽状,自然弯曲,走向不均匀不对称。双乳某部位可见2~4级灰度,灰度形状大小不一,颜色密度有些不太一致。

    1.3.3  乳腺纤维瘤标准  临床表现:乳房内有无痛性肿块,肿块多呈圆形、卵圆形或扁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实韧,活动度大,与表皮或胸肌无粘连。肿瘤可位于乳腺各部位,以外上象限为多,无压痛。

    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瘤体直径不大于1 cm时,很少显示出暗影,将瘤体组织推至皮下,可见浅灰度的均匀暗影;瘤体直径较大时可见暗区阴影,但边界平滑清晰,推动瘤体,血管不随暗影同步位移,但少数病例红外光和透照时无明显的暗影及血管改变。

    1.3.4  乳腺囊性增生标准  临床表现:一侧或两侧乳腺出同大小不等的囊性结节或肿块,伴有乳腺胀痛及无色、黄色或血性乳溢液。月经来潮前乳腺囊性结节或肿块增长,乳腺胀痛亦加重;月经过后,症状明显减轻。

    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其图像因囊内容物不同而不同。一种是含清亮液体的单个囊肿,其肿块的中心高透亮,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似棉絮状,血管及暗影大小与肿块相似。另一种是含黏性液体的多个囊肿,其图像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灰度不均匀,暗影大小与肿块不一定相似。

    1.3.5  乳腺炎标准  临床表现:主要是乳房的胀痛,局部无变化或皮温高、压痛、乳房某一部分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有触痛;同时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症状。病情加重时,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大小不等的感染灶相互融合形成脓肿。

    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由于乳腺内充满吸收红外光的乳汁,因此,哺乳期红外光透照一般呈现一片漆黑,在乳汁排空的情况下,给予较强的透照光可见暗影,血管增粗,增密与乳腺癌的透照图像有些相似。

    1.3.6  乳腺癌标准  临床上一般对患者肿块较大,质地较硬,活动度欠佳,病史较长或短时间内增长较快或直系亲属有乳腺癌患者,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腋下淋巴组织肿大,肩背部有牵拉和放射性疼痛或有明显的三凹征(乳头凹陷、酒窝征、橘皮样变)作为重点筛选对象。

    在红外线仪器检测下:进入或邻近病灶的血管变粗、边缘模糊、迂曲;肿块暗影内小血管分不开十字交叉形;主支血管穿入血管肿块时分成多支而形成鸭爪;多支血管邻近或穿入肿块,成为血管四周型;肿块被一支粗大血管包围,其中不少分支穿入肿块,成为血管包绕型:血管进入肿瘤后突然中断,实际上是由于血管转向肿块背后所致,称为血管中断型;以肿块为中心,血管呈星状分布,称为无血管型。总的来讲,乳腺癌的红外透照图像一般具有肿块暗影、肿块附近血管改变和肿块与血管改变关系密切三个特点。

    上述临床检查及红外线仪器检测,还需结合患者病史、年龄胎次、产次、避孕史、家族史等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汇总情况  对全市36个区县533 268例育龄妇女进行了乳腺疾病的科普知识宣传和普查。普查人数最高的为86 278例,最低的为764例,平均数为14 813例;全市平均患病率为36.06%,患病率最高的地区为57.1%,最低的地区为15.3%。见表1。 表1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查活动 各区县(自治县、市)普查基本情况统计汇总表

    2.2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活动中不同职业发病率比较  在工人群体中发病率最高,为58.45%,农民群体最低,为33.42%。见表2。表2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查活动 普查对象不同职业乳腺疾病的发病率比较

    2.3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活动中普查对象的婚姻状况及年龄分布情况  未婚育龄妇女为10 666例,占总数的2%,其中:<21岁为2 703例,21~30岁为5 286例,31~40岁为2 677例,无>40岁以上的;已婚育龄妇女为522 602例,占总数的98%,其中:无<21岁以下的,21~30岁为101 520例,31~40岁为314 465例,41~50岁为68 202例,>50岁为38 415例。见表3。

    2.4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活动中普查对象中不同婚姻状况及年龄组发病率情况比较  未婚育龄妇女中的平均发病率为41.39%,从<21岁组起,发病率逐渐上升,最高为58.39%;已婚育龄妇女中的平均发病率为35.96%,从21~30岁组起,发病率逐渐下降,最低为5.06%。见表4。表3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查活动普查对象婚姻状况及年龄分布情况

    2.5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活动中普查对象中患病种类与不同婚姻状况及年龄组的关系  未婚育龄妇女中患病种类以乳腺增生为主,占该人群患病人数的97.01%,未发现乳腺炎症患者;已婚育龄妇女中患病种类仍以乳腺增生为主,占该人群患病人数的61.96%,以此为乳腺囊性增生(23.47%)、乳腺纤维瘤(14.4%)、乳腺炎(2.5%)、乳腺癌(0.197‰)。见表5。

    2.6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活动中已婚患病人群与避孕方式的关系  绝育术包括男性、女性绝育术;其他包括安全期避孕、体外排精等。已婚育龄妇女患病人群中,采用避孕药、针及皮埋患病率最高,为54.13%,未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的患病率也有22.21%。见表6。表4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查活动普查对象不同婚姻状况及年龄组发病率比较表5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分布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查活动普查对象患病种类与不同婚姻状况及年龄组关系 表6  重庆市育龄妇女乳腺疾病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查活动 已婚患病人群与避孕方式的关系

    3  讨论

    近红外线对人体软组织有穿透能力,其最佳穿透厚度约3 cm,适宜对乳房器官进行检查;另外血红蛋白、细胞色素氧化酶及含铁血黄素等对近红外线光谱吸收敏感,与正常乳腺组织吸收差为40%[1],增加了图像对比度。正常乳腺血流分布均匀,灰度呈白色,血管走行正常。发生病变的乳腺由于有氧和无氧糖酵解旺盛,血红蛋白含量增加,血管丛生,所以很容易在仪器检查中得以显像,表现为明显的灰度增加及局部血管的异常增生。且近红外线只产生轻微的物理性热效应,透照技术操作简便、诊断迅速、价廉、安全,对患者无损伤,且图像直观,血管显示清晰,对乳腺各类疾病的检出有重要意义,适于妇女乳腺疾病的健康普查,可在各级技术服务机构推广使用。

    乳腺疾病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种之一,具有较大的危害性。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对乳腺疾病的检查和先进检测仪器的广泛应用,使疾病早期诊断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文统计的全市患病率为36.06%,低于有关报道的46.68%[2]。36个区县(自治县、市)中的彭水县,在育龄妇女普查率达到40%以上情况下,其发病率反而是全市最低,仅为15.3%;而另三个涪陵、北碚区和潼南县,也是在育龄妇女普查率达到40%以上情况下,其发病率分别为41.1%、53.4%和29.7%,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少数民族、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生活习俗、饮用水质等有无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乳腺疾病的发病率与从事的职业不同而出现差异是文献报道的共同点,但是绝大多数文献都认为干部或专业技术人员发病率高于其他职业[3,4]。本文统计数据显示工人群体中发病率最高,依次降低为:干部、居民,农民群体中发病率最低,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初步分析工人群体中发病率高与生产条件较差、工作精神压力较大、负担较重和服用避孕药等导致内分泌失调有关;而农民群体发病率相对较低可能与经济条件的改善、居住环境较好、精神负担小有一定相关。

    目前文献公认的乳腺疾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情绪等精神因素、劳累程度、抑制哺乳、不良生活习惯(抽烟、饮酒、使用染发剂)、饮食习惯(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避孕药使用不当、缺乏所需微量元素等[5~7]。在不同婚姻状况及年龄组发病率比较中,出现未婚育龄妇女年龄从小到大,发病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情况,<21岁为14.98%、21~30岁为46.29%、31~40岁58.39%,由于目前尚无有关文献对这类人群的调查数据,经跟踪了解上述群体均存在对婚姻的某种焦虑精神心理因素,虽然所患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为主(97.01%),但今后在对未婚育龄妇女进行乳腺普查时仍应给予高度重视。

    大量文献已证明,避孕方式的选用与乳腺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5~7],本文数据也进一步证实这点。在全市已婚育龄妇女患病人群187 905例对象中,所采用的避孕方式为避孕药、针及皮埋的发病率最高,与采用其他避孕方式的患病率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外源性激素可能引起个体内内分泌的改变,出现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增高或紊乱,导致身体内各种激素之间的平衡失调,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乳腺的状况和生理功能。

    本资料调查数据显示,所检出的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为主,占患病人群的60.54%,依次为乳腺囊性增生(22.93%)、乳腺纤维瘤(14.07%)、乳腺炎(2.44%)、乳腺癌(19.24/10万)。与其他文献报道相比,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检出率明显高于广东、黑龙江的报道(40.83%和3.83%;59.77%和2.09%),而乳腺癌的检出率为6.9/10万,明显低于北京、黑龙江和美国(25/10万、459/10万、12 500/10万)[2,8~15]。但本文调查中发现彭水县在普查人群中的患病率最低(15.3%),而检出乳腺癌患者达13例,占全县普查人群的23.69/10万。具体原因有待于更进一步调查研究。

    乳腺疾病的发病与月经初潮年龄、初婚年龄、生育胎次、情绪等精神因素,生活习惯、哺乳情况等有无关系,将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虽然目前公认防治乳腺疾病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但我们在此次普查活动工作中发现,要真正做到这点,重要的是组织工作的好坏,甚至可以说领导的重视将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预防将是比防治发生发展更积极的办法,除了避免文献公认的乳腺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外,最直接的就是进行某一地区的科普知识宣讲和普查,尤其是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宣讲和简单可行的自我检查方法,将会使听宣讲的对象明白更多的乳腺疾病自我保健知识,从而防患于未然。这两个方面应对今后类似的生殖保健技术服务活动的开展给予认真吸取。

    [致谢:本项目得到人口福利基金会的赞助。在本文的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及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重庆市人口计生委及普查活动开展的36个区县(自治县、市)人口计生委,重庆医科大学妇产科姚珍薇教授、刘嘉和重庆市人口计划生育研究院何扬同志等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谨表诚挚谢意。]

 

【文献】
  1 胡永升,刘金洲.乳腺影像诊断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1,98-100.

2 陈毓芬,张树荣,林碧青,等.妇女乳腺疾病相关因素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1,16(9):569.

3 田艳琴.乳腺疾病调查分析.延安大学学报,2006,4(1):63-67.

4 韦秋华,庞武珍.6567例乳腺疾病临床分析.医学文选,2006,25(2):221-222.

5 顾世光,高尔生,赵鹏飞.生殖健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91-650.

6 马晓年.女性学咨询(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62-67.

7 李树玲,吴云.乳腺疾病防治基本知识.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0,30-85.

8 王颀,许娟,施军涛,等.区域性乳腺疾病的监测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2001,16(7):420.

9 张秋娟,罗海蓉,曲延俊.哈尔滨地区17809例健康妇女乳腺疾病筛查与影响因素探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4):26-28.

10 柳影,王涛.育龄妇女乳腺痛普查结果分析.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1999,(11):508.

11 刘鹏,刘磊.易患乳腺癌的因素.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2,16(8):29.

12 张树荣,林碧表,钟小航,等.妇女乳腺疾病相关因素的探讨.中国妇幼保健,2001,16(9):569.

13 孙霞美,王伟,沈勤华.7810例妇女乳腺疾病调查分析.中华管理杂志,1999,15(4):227.

14 王启俊,李玲,祝伟星,等.中国城市居民乳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3):216.

15 谭红专.女性乳腺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8,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