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分析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随着剖宫产率的急剧上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也随之日益增多,如何预防和处理剖宫产术后引起的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成为妇产科医生谈论的重要课题。现将我站15年间诊治的7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进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199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年龄在23~40岁,病灶大小约0.5~3.5 cm,其中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例。
1.2 症状 7例中5例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肿块胀痛,疼痛均能忍受,不需止痛,其余2例无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痛,肿块均>2 cm,并经手术切除,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3 手术方法 病灶<1 cm采用局部麻醉手术切除,病灶>1 cm均行连续性硬膜外麻醉,手术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处2~3 cm。
1.4 病理 7例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显示: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内膜间质和(或)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1.5 术后用药 5例术后予以孕三烯酮口服3~6个月,2例未给予药物治疗,随诊1~5年均无复发。
2 讨论
2.1 发生与预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不明,医源性引起子宫内膜移位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异植有关。本组7例患者均有手术史,因此实施手术时,一定要严格掌握手术时机和步骤,注意盆腹腔切口的保护;缝合子宫肌层时,不能穿透子宫内膜层;关腹前,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切口1~3次后,再逐层缝合;关闭腹腔后,再用生理盐水洗净腹壁切口;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可推迟月经,有利于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2.2 诊断及治疗
2.2.1 诊断 (1)有剖宫产手术史;(2)腹壁切口处肿块;(3)多数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轻度周期性胀痛,少部分无临床症状;(4)超声示囊性或囊实性病变;(5)如遇诊断困难可在肿物处行穿刺细胞学检查。
2.2.2 治疗 一旦确诊,以手术切除为主。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反复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长,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甚至侵及腹膜。再加上1 cm以上病灶靠药物清除比较困难,在切除病灶时,应同时切除病灶周围的纤维组织,以保证无残留异位灶。若手术病灶未能切净,术后予以辅助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