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3例
【关键词】 剖宫产;瘢痕子宫;妊娠
1 病例介绍
例1,患者,33岁,G3P1,因停经53天,阴道少量出血6天,于2005年3月来门诊就治。患者1997年曾行剖宫产术。此次就诊时查尿HCG阳性,B超:宫腔下段近内口处探及2.0 cm×1.9 cm×1.6 cm大小低回声团块,见胚芽,有宫腔积液,诊为难免流产,行刮宫术,术中失血约10 ml,刮除组织中找到绒毛,术后予预防感染促宫缩诊疗,阴道一直有少量流血,时感下腹轻微胀痛,27天后再次复查B超:子宫腔下段探及8 cm×7.8 cm×7.4 cm大小混合性包块,与宫前壁分界不清,经上级会诊后考虑子宫峡部妊娠,建议清宫,即在做好术前准备及合血后施术,术中阴道出血多,立即改行剖腹探查,发现子宫下段增大,淤血、组织坏死,行子宫切除术,共输血800 ml。术后病检结果:子宫下段肌层内见滋养叶细胞,肌壁组织出血坏死。
例2,患者,29岁,G2P1,因停经43天,阴道出血2天,于2005年6月入院。2000年行剖宫产术。入院时患者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妇检子宫前位增大约40天孕,质软,尿HCG阳性,B超提示:宫前壁下段探及1.0 cm×1.2 cm×0.8 cm大小低回声团块,见胚芽,双附件区未见异常,诊断为子宫切口妊娠,征求患者意见,因不愿保守,即行开腹手术,术中见子宫下段浆膜完整,原切口局部稍膨隆,切开后见凝血块及绒毛附着,行病灶切除,修复子宫,病检证实瘢痕处妊娠。
例3,患者,30岁,G9P1,因停经46天,B超发现子宫切口妊娠于2007年10月22日入院。2004年曾行剖宫产术,曾反复人工流产、药物流产7次。入院时患者无腹痛,无阴道出血,血β-HCG 16275 u/L,B超:宫前壁下段探及大小约1.2 cm×1.2 cm×1.0 cm孕囊,其前缘距下段浆膜0.4 cm,诊断为子宫切口妊娠。予MTX、米非司酮杀胚治疗,1周后复查血β-HCG 15755 u/L,B超:包块增大至2.3 cm×2.5 cm×2.0 cm,考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子宫增大,原切口膨隆,有约4 cm大小突起,切开后见绒毛,行病灶切除。病检:原切口处查见绒毛及滋养叶细胞。
2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部妊娠(CSP)也称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是剖宫产术后一种少见而严重的远期并发症,被认为是异位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生原因可能与瘢痕愈合不良有关[1]。临床表现主要有:停经、阴道流血、部分可能有腹痛,很少有能维持妊娠至中晚期者,B超是诊断该病最常用且较可靠的方法。上对早期患者可先杀胚治疗,待其机化坏死后,B超引导下清宫;也可联合先期药物及介入治疗后在宫腔镜下清除组织,电凝创面止血[2];对不愿保守治疗或保守治疗失败者应行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切除局部病灶;对出血迅猛或病变严重者需切除子宫,挽救患者的生命。
本资料中例1患者,因考虑难免流产而行刮宫术,术后子宫局部发生出血坏死,导致子宫切除,教训深刻。例2、例3都做了病灶切除。在保守治疗上由于经验尚嫌不足,有待进一步和提高。
因此,凡对有剖宫产史的患者,要求早孕终止妊娠的,都应在术前常规B超检查,了解妊娠着床部位,警惕CSP的发生,防止误诊和漏诊。一旦确诊即应住院,根据病情,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该病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
1 戴钟英.剖宫产术后瘢痕部妊娠.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6):339-341.
2 程春霞.宫腔镜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部位妊娠诊治中的运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9):54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