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累积病Ⅰ型1例
【关键词】 糖原累积病;饮食疗法;预后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3岁,因“多汗、进行性腹部膨隆2年”入院。患儿于2年前开始无任何诱因多汗,腹部膨隆,家长未给予重视,近2年因症状加重而来院就诊。患儿足月顺产,生长发育可,智力正常,纳佳,既往身体健康,已接种各种疫苗。否认家族近亲结婚史。查体:T 36 ℃,P 80次/min,呼吸26次/min,体重12 kg,神志清,精神可,营养欠佳,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面色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心音有力,律齐,未闻及心前区杂音,腹部明显膨隆,肝右肋下6 cm左缘超过脐中线,表面光滑,质硬,无明显压痛。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WBC 5.0×109/L,HGB 112 g/L,PLT 290×109/L,2次血糖各为2.2 mmol/L,1.9 mmol/L,血碳酸氢钠15.2 mmol/L,血胆固醇6.84 mmol/L,甘油三酯2.72 mmol/L,肝脏超声示肝脏弥漫性增大。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和肾脏肿大。结合患儿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糖原累积病Ⅰ型,上给予1.4%碳酸氢钠静滴纠正酸中毒,并静点葡萄糖液以提高血糖浓度,结合饮食疗法,让患儿服用生玉米淀粉,开始剂量为1.6 g/(kg·次),4 h 1次,渐增至1.75~2.5 g/(kg·次),6 h 1次,服用时生玉米淀粉1∶2比例与凉开水混合制成。入院第2天家长要求到上级进一步治疗,故办理出院。
2 讨论
糖原累积病(GSD)是一种遗传糖代谢障碍疾病,主要病因是先天性糖代谢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根据临床表现和生长特征共分为十三型,其中以I型GSD最常见,本病是由于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而引起,由糖原分解或糖原异生过程所产生的6-磷酸葡萄糖都必须经G-6-pase水解以获得所需的葡萄糖,G-6-pase提供由肝糖原分解所得的90%葡萄糖,在维持血糖稳定方面起主导作用[1]。当此酶缺乏时导致糖和脂肪代谢紊乱,由于6-磷酸葡萄糖不能水解而使血中丙酮酸和乳酸浓度增高,为脂肪酸的合成提供了原料,还导致外周组织蛋白不断分解,向肝脏输送糖原异生原料,加速了肝糖原合成,使肝内糖原累积而使肝脏进行性增大[2]。本病在新生儿期即可出现低血糖症状、呼吸困难、酮血症和肝脏肿大,轻症病例常在婴儿期因腹部膨胀而就诊,婴儿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肌肉松弛,时有低血糖和腹泻发生,但智力正常。肝脏持续增大,四肢伸侧皮下常有黄色瘤可见。由于血小板功能不良,常有出血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低血糖发作次数可减少。此外,本病常见高尿酸血症。因本病在重症低血糖时可伴发惊厥,治疗上首先维持患者正常血糖水平,减轻临床症状为主,即日间多次少量进食和夜间持续静滴高碳水化合物的治疗方案,维持血糖水平在4~5 mmol/L范围。1岁以后可以长期服用生玉米淀粉混悬液,是GSD治疗最突出的进展之一。此外,低脂饮食可预防高脂血症,如本病合并蛋白尿时应限制蛋白饮食,出现肾衰竭时考虑肾移植,肝腺瘤恶变或饮食治疗无效时考虑肝移植。自从应用饮食治疗以来,本病预后佳,国内外报道已有不少患儿经长期治疗后已治愈,即使在成人后停止治疗也不再发生低血糖症状,但仍需进一步追踪随访。
【】
1 薛辛东,杜立中.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3-175.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26-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