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山莨菪碱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40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纯芬,钟兴元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山莨菪碱(654-2)针穴位注射婴幼儿秋季腹泻病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80例急性腹泻病患儿分成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禁食,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组在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的基础上辅以654-2针阴陵泉注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使用654-2针阴陵泉注射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可缩短疗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腹泻;穴位治疗

 婴幼儿秋季腹泻是秋冬季儿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腹泻水样便,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我院儿科采用654-2阴陵泉穴位注射治疗婴幼儿腹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9~12月及2007年9~12月来我科治疗的2岁以下急性水样泻的病儿80例。其中,0~6个月11例,6个月~1岁27例,1~2岁42例。大便次数小于每日10次的35例,大于每日10次的45例,均有不同程度失水。病程在3天以内,大便性状为蛋花汤样或稀水样便,无脓血,多伴呕吐,每日2~6次,体温37.5 ℃~38.9 ℃。所有患儿均作血常规检查,WBC均在10×109/L以下。大便常规检查,白细胞偶见,无脓球。大便培养72 h均无致病菌生长。由于条件限制,未作病毒分离及轮状病毒聚丙烯胺凝胶电泳检测。诊断均符合1992年全国腹泻病诊断标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将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均不用抗生素,对照组患儿常规给予禁食,静脉补液、纠正失水及电解质紊乱。治疗组继续进食流

    质易消化饮食,有呕吐者给予少量多次喂服。静脉补液、纠正失水及电解质紊乱。辅以654-2阴陵泉注射,每日2次,两侧交替注射,疗程3~5天。注射方法:取阴陵泉穴,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消毒后用4.5号针头,进针约0.5~1.5 cm,回抽无血后注入654-2,剂量为0.1~0.2 mg/(kg·次)。

    1.3  疗效标准  按全国小儿腹泻会议制订的疗效标准[1]。显效:经治疗24~48 h后,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少于2次或恢复到正常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经治疗48~72 h后,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少于2次,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经治疗72 h后,腹泻次数仍大于每日2次,或性状无明显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2。经过比较,对照组显效率为32.5%,有效率为37.5%,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显效率为77.5%,有效率为20%,总有效率为97.5%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典型病例

    患儿,男,10个月,2006年9月7日就诊,患儿腹泻水样便2天,每天腹泻10余次,呕吐每天5~6次,体温38.6 ℃,皮肤弹性减退,前囟轻度凹陷,口干,小便少,舌质红,苔黄,指纹紫,大便镜检:白细胞偶见。给予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继续饮食。辅以654-2 针1 mg阴陵泉注射24 h后体温逐渐降至37.5 ℃以下,呕吐停止,48 h后腹泻次数减少,每日2次,72 h后大便成形,痊愈出院。

    4  讨论

    医学认为:急性水样便腹泻,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发生在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的致病病原体[2],秋季腹泻即轮状病毒肠炎。它引起腹泻的原因是:病毒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其微绒毛,影响水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由于微绒毛受损引起双糖酶缺乏,使肠内渗透压增高[3];且乙酰胆碱功能亢进可使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体液免疫亢进,T细胞被抑制而引起免疫球蛋白E过剩聚集,继而出现超敏,乙酰胆碱释放还能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形成恶性循环。本组病例从大便性状,发病年龄及发病季节,结合血常规,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结果分析,均符合1992年全国腹泻病诊断标准。WHO腹泻组提出,90%的腹泻不需要用抗生素。但我国治疗腹泻滥用抗生素现象十分严重。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是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使腹泻迁延或加重。腹泻病的最新治疗原则:(1)预防脱水;(2)纠正失水;(3)继续饮食;(4)合理用药。轮状病毒肠炎不用抗生素,在继续饮食,口服或静脉补液的基础上辅以654-2穴位注射。中医学认为,患儿泻下清稀,量多,日行10余次,舌质红,苔黄,指纹紫多为湿热泻证[4]。因感受湿热之邪,客于肠胃,邪滞交阻,气机不和,胃肠的运化与传导功能失常,以至清浊不分而成泄泻。其针灸治疗原理主要是调整脾胃功能,故取足太阴脾经穴为主,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具有疏调脾经经气的作用,使脾气得运,水精四布,小便通利,则湿滞化而大便转实。穴位注射654-2,药物对局部有一定刺激作用,相当于针刺留针的作用,强化了针刺效果。654-2为胆碱能阻滞剂,可改善胃肠道微循环,减少免疫球蛋白E的产生积聚,治疗胃肠道超敏现象,并调节植物神经,扩张血管和改善肠道微循环,减少肠道黏膜的分泌,增加肠道吸收功能,故有明显的止泻效果。

    婴幼儿腹泻的并发症主要是脱水和营养不良,故本文主张给予静脉补液预防脱水和纠正失水。在以往婴幼儿腹泻患者为减少腹泻次数,减轻胃肠道负担而给予禁食。但由于病儿腹泻丢失增加,且因禁食而营养得不到补充,结果造成营养不良。

    5  小结

    采用654-2穴位注射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疗效满意,且克服了滥用抗生素后造成的严重后果。本法简便易行,价格低廉,疗效显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
  1 詹清文.“吗米爱”与炎琥宁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重庆医药,2007,36(14):1459.

2 耿冬梅.654-2治疗秋季腹泻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417-1418.

3 罗海英.穴位注射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观察.新疆中医学,2007,25(3):45.

4 邱茂良.针灸学.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4,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