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50例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简和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干预的必要性。方法 对我院2002年8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0例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男性多于女性,均为单纯母乳喂养,98%患儿生后至发病未接受维生素K预防,66.0%的患儿无任何诱因,突发出血倾向和急骤贫血,PT、APTT明显延长,70.0%有颅内出血,头颅CT检查为广泛颅内出血,以硬膜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多见。发生颅内出血者预后差,死亡率54.3%,好转者,均有不同程度脑损伤后遗症。结论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并发颅内出血率高,死亡率及致残率高,预后恶劣,务必予以防治。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颅内出血;干预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KDB)65%~100%并发颅内出血[1],该病发病急剧,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严重危害婴儿健康,预防工作十分必要,为此将我科2002年8月~2007年12月收治的病例

    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8月~2007年12月我科收治50例患儿,男36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2.5∶1;39例,城镇11例;年龄12~90天,其中12~28天6例,29~60天37例,61~90天7例。所有病例否认家族出血性疾病史。诊断标准[1]:(1)母乳喂养儿;(2)出生后2周~3个月突然发病;(3)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腰穿、硬膜下穿刺、颅脑CT等证实);(4)呕血、便血、皮下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5)给予维生素K后出血停止;(6)维生素K、输血等后不能查明导致颅内出血的其他原因;(7)PT、APTT延长。从发病到就诊时间30 min~15天,其中30 min~1天18例,2天11例,3天12例,7天7例,15天2例。

    1.2  发病的相关因素  50例均为单纯母乳喂养,出生后48例未使用维生素K制剂,2例出生时肌注过维生素K1 1次,病前患呼吸道感染9例,有腹泻史4例,婴儿肝炎综合征4例,其中有5例病后使用过抗生素,2例服用婴儿素,10例无用药史。33例无任何诱因。

    1.3  临床表现  突发出血倾向和(或)急骤贫血,颅内出血35例(70.0%),表现为烦躁不安或嗜睡,激惹拒奶、尖叫惊厥意识障碍,19例前囟隆起,针刺后出血不止(预防接种肌注血常规检查)20例(40.0%),消化道出血便血4例(8.0%),鼻衄4例(8.0%),脐带出血2例(4.0%)。多部位出血15例,其中表现为2部位出血14例,3部位出血1例。有贫血表现34例(68.0%)。

    1.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6.7~31.6×109/L,32例为>10×109/L,其中9例为>20×109/L。Hb<110 g/L 44例,其中110~90 g/L 8例,>60 g/L 26例,<60 g/L 10例。PLC 111~830×109/L,其中>300×109/L 30例。CR增高28例。PT、APTT 延长46例,正常4例均为院外已用维生素K1者。电解质检查37例,血钠<130 mmol/L 22例,血钙<2.20 mmol/L 15例,肾功能检查19例均正常,肝功能检查19例,正常15例,异常4例。头颅CT检查30例表现为广泛颅内出血,其中硬膜下血肿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实质出血15例,脑室内出血4例,上矢状窦出血4例。并脑梗死4例,脑疝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9例。

    1.5  治疗转归  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给予静推维生素K1 10 mg qd 3~5天,立止血75 u静推1次。并对症给予输血或冰冻血浆1~3次,10~30/(kg·次),止惊、降低颅压、抗感染、支持等综合治疗,2例颅内出血3天后予以多次腰穿放脑脊液。颅外出血者除1例15天新生儿生后7天脐带脱落,残端渗血不止来院时失血性休克死亡外其余14例均痊愈出院。颅内出血35例,治愈5例,好转9例,家属放弃治疗9例,死亡19例(放弃治疗后不治死亡7例)。好转出院者随访6~12个月有不同程度脑损伤后遗症,表现为发育落后、智力障碍、脑瘫、癫痫、脑积水。

    2  讨论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VKD)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发生在生后8天~3个月年龄段的出血。造成维生素K缺乏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认为[2~6](1)先天不足:母体怀孕期间有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经过胎盘的通透性差,母亲产前应用抗惊厥药、抗凝药、抗结核药等,均可使小儿在未出生之前就处于维生素K先天不足;(2)生后摄入不足,特别是纯母乳喂养儿,母乳中维生素K的质量浓度低,为1~15 μg/L,牛乳为60 μg/L。而维生素K每日需要量约为4~8 μg/418.4 kJ。(3)合成不足: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充分建立,或使用抗生素均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4)吸收少:婴儿肝胆系统疾病或代谢性疾病,胃肠道感染均可影响维生素K吸收。

    从本组显示男性多于女性,78.0%患儿来自农村,可能与当地农村产后前40天不能吃蔬菜水果等绿色食物的习惯有关。均为单纯母乳喂养,有研究表明[2~4],纯母乳是引发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病前有诱发因素17例(34.0%),主要是呼吸道感染、腹泻、乳肝综合征、服用抗生素,这些因素致使肠道菌群紊乱,使维生素K合成、吸收不足。本组表现为突发出血倾向,消化道、皮肤注射、损伤部位出血不止、鼻衄、颅内。颅内出血发率70.0%,临床表现隐蔽无先兆,主要为哭闹不安或嗜睡、激惹、拒奶、尖叫、抽搐,CT检查表现为广泛颅内出血,以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多见,继发缺氧缺血性脑病和脑梗死改变。PT、APTT延长,急骤的不同程度贫血表现。发生颅内出血者预后差,死亡率54.3%(19/35,院内死亡12例,放弃治疗死亡7例),好转者随访6~12个月均表现不同脑损伤后遗症。恶劣的预后给社会及家庭带来巨大的及精神负担。

    1961年美国儿会营养委员全,提出新生儿出生后肌注VitK1 0.5~1 mg预防新生儿出血症建议后,婴儿VitK1预防和VKDB在世界许多国家有了广泛的应用[3],大量的研究结果认为该病是可预防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各国的情况来看,凡采取预防性用药措施的国家已消灭了绝大部分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2]。林良明等我国7省VKD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3]:我国出生婴儿普遍存在VKD,婴儿VKD在1个月龄、2个月龄仍存在,存在大量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婴儿,这些亚临床维生素K缺乏婴儿,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如感染、腹泻等)有随时发生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的可能。颅内出血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从维生素K干预研究结果[3,7~9],采用孕母预防、婴儿预防和哺乳母亲预防3种方法任何一种方法均可控制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西方国家现在更多地采用生后口服VitK1 1 mg,以后每周1次至3个月。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维生素K预防方案。林良明等干预研究表明[4],生后口服VitK1 2 mg以后每10天口服VitK1 2 mg共10次,至满3个月,或乳母分娩后母亲口服VitK1 10 mg,随后每10天1次,共10次,均有效地预防了经典型和晚发型VKDB的发生。

    我院近几年采取的是新生儿生后肌注VitK1 5~10 mg/d,连1~3天,根据用VitK1后药物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清VitK1可维持时间是5~10天,此法不能很好地预防晚发型CKDB。从本组看96%的患儿生后至发病未接受维生素K的预防,说明基层预防更显不足,我们对晚发型VKDB预防重视十分不够,要消灭维生素缺乏性出血,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婴儿死亡率和致残率,儿科医生和产科医生必须足够重视对该病的预防。在提倡母乳哺养,宣传母乳多种优点的同时指出母乳维生素K含量不足的缺点。纯母乳喂养儿,孕妇及乳母常规补充维生素K及多食绿叶蔬菜、水果,新生儿出生时常规口服或肌注VitK1 1~2 mg,以后每10天1次,共10次。3个月以内婴儿出现感染、腹泻、乳肝、服用抗生素等情况常规补充维生素K。临床凡遇小婴儿特别是3个月内者出现精神状态异常改变哭闹不安或嗜睡、激惹、拒奶、尖叫、抽搐,都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伴突发贫血表现更支持,有条件的行头颅CT及PT、APTT检查,及早给予VitK1治疗,以降低致残及死亡率。

【】
  1 张会丰,王卫平.认识和警觉晚发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5-6.

2 张会丰,李根山,万国堂,等.晚发型维生K缺乏性出血的发病现状和预防对策.临床儿科杂志,2002,20(5):306-307.

3 林良明,刘玉琳,鲁杰,等.婴儿维生素K缺乏及其干预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728-732.

4 鲁杰,赵小元,林良明,等.我国7省巿新生儿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流行病学调查.儿童保健杂志,2002,10(4):246-243.

5 廖建湘.迟发型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3):133-135.

6 徐书珍,张海鸿,刘秀香.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致出血性脑梗塞11例.中华儿科杂志,2003,41(4):302-303.

7 宋华,潘健儿,余文霞,等.低出生体重儿维生素K干预前后PIVKA-Ⅱ变化的研究.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54-59.

8 周凤荣,何守森,王锡鲁.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效果分析.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392-393.

9 何守森,王锡鲁,周凤荣.乳母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