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急性纵隔炎报道1 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庞大斌 齐宏峰 时间:2010-07-13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66岁,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牙痛、体温正常,未引起重视,牙痛间断发作,未给予特殊处理,3天前左面部及颈部肿胀,疼痛加重,伴有咳痰,吐少量黄色粘痰,未咯血,余无异常。病后在当地抗炎,效果不佳,遂来我院诊治。查体:BP:130/80mmHg  左侧颌下区及左侧颈部弥漫性肿胀,皮肤发红,可触及捻发感,压痛明显,无明显波动感,左下第3磨牙龋坏,张口受限,咽部轻度充血,左扁桃体Ⅱ度肿大。胸廓无畸形,呼吸动度双侧大致正常,双侧胸部压痛,右侧触觉语颤增强,双肺肺叩清音,右肺呼吸音降低,可闻及湿性罗音,左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入院时胸部CT提示:纵隔积气。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给予联合应用头孢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保持口腔卫生,并对症处理。治疗2天后效果欠佳,局部肿胀有所加重,左侧颈部皮下捻发感明显,并出现发热。第3天左侧口内粘膜破溃,有血性脓性液体引流入口腔,随后左侧下颌及颈部肿胀减轻。此时给予左侧颈部切开外引流,切口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部,长约4cm,当日引流物不多,次日出现大范围皮下结缔组织坏死,并伴有恶臭,切口周围皮缘坏死,引流后第3天皮下结缔组织坏死范围继续扩大,并出现切口上方,下颌骨下缘岛型皮肤坏死,切除坏死皮肤,并清理创面内坏死物后,见肌肉及血管无坏死,暴露良好,腔隙向纵隔内延续。这时病人一般情况差,发热、不能进食,复查胸腹部CT提示纵隔积气加重,并延续到腹腔,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最终出现败血症,死亡。
        2  讨论
        急性纵隔炎是一种少见而凶险的疾病,多见于胸腔器官穿孔,如食管、气管,亦可见于肺、胸膜、心包、淋巴结、脊柱周围脓肿以及咽后间隙、口腔感染的蔓延。牙源性感染历来是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最常见的原因,绝大多数病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常合并化脓性胸膜炎和化脓性心包炎[1]。报道[2],厌氧菌与革兰氏阴性需氧菌的共生是导致细菌毒力增加、感染扩散和组织坏死的主要原因。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情迅速且病死率高,主要与面颈部潜在的间隙及纵隔的解剖特点有关,由于胸内负压及重力的作用,感染更易向下蔓延而累及纵隔或胸腔[3]。因此,早期诊断对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牙源性感染的细菌为厌氧与革兰氏阴性需氧菌混合感染,细菌毒力高、组织破坏性强,易经面颈部潜在的间隙向下迅速发展,不易及时诊断,常引起纵隔及胸腔的化脓。

        早期坏死性纵隔炎在胸片上无明显表现,当出现纵隔增宽、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时表明感染已十分严重。因此,对于牙髓炎、牙周炎等感染疾病一旦出现颈部肿胀疼痛及胸部症状者,要考虑到有纵隔感染及脓胸的可能性,尽早行颈胸部CT 检查有助于诊断。一旦确诊,应尽早使用强有力的广谱抗生素及抗厌氧菌药物。因病情变化快应2~3 d 行X 线检查以了解病变进展情况,对有纵隔、胸腔化脓的患者应及时行手术引流,清除坏死组织,并行厌氧环境细菌培养及药敏以指导用药,抗感染时间要足够。另外,营养支持也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给予鼻饲及胃肠外营养。有呼吸困难者可行气管切开,不仅可以暂时缓解患者呼吸困难的症状,避免上气道的阻塞,而且可以方便术中、术后呼吸机的呼吸支持,术后呼吸道的管理[4]。
        综上所述,由于本病发病率低,快,病情凶险,对于牙源性感染引起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可能,临床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地引流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能有效提高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抢救成功率,是减低病死率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140821409.
[2] Marty Ane C H ,Alauzen M ,Airic P ,et al . 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 Advantage of mediastinal drainage wit h t horacotomy[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4 ,107 (5) :55261.
[3] 高松,缪增华.扁桃体周脓肿并纵隔脓肿及脓胸1例[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 ,13 (3) :148.
[4] Iwata T ,Sekine Y,Shibuya K,et al . Early open t horacotomy and mediastino pleural irrigation for severe 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J]. Eur J Cardiot horac Surg ,2005 ,28 (3) :384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