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脊柱MRI在脊柱外伤诊治中的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钟德君 康敏,王清,傅家庆,陈东

【摘要】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检查在脊柱外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观察90例脊柱骨折患者,经X线或CT平扫初诊为单纯颈椎骨折、胸椎骨折及腰椎骨折各30例,均行全脊柱MRI检查,观察全脊柱骨损伤及周围组织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单个椎体骨折47例,2个部位骨折31例,3个及3个以上部位骨折12例,脊髓损伤程度:脊髓水肿9例,脊髓挫伤69例,脊髓横断12例,合并陈旧性脊柱骨折3例,Chiari I型畸形1例,椎体血管瘤2例,椎体脂肪浸润1例。[结论]全脊柱MRI能清楚显示全脊柱骨损伤及脊髓损伤, 为制定较完善的措施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脊柱损伤; 全脊柱MRI; 诊断; 治疗

脊柱外伤是骨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及时正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意义重大。脊柱外伤的诊断方法较多,其中MRI应用日渐广泛。同时因扫描技术的进步,快速简便的全脊柱MRI扫描成为可能[1],为脊柱外伤的诊治带来新的进展。本文回顾性观察了90例本院收治的脊柱外伤患者的全脊柱MRI影像资料,探讨全脊柱MRI扫描在脊柱外伤诊治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脊柱外伤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平均39.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52例,坠落伤15例,重物砸伤12例,跌伤6例,其他5例。根据Frankel分级,A级15例,B~D级61例,E级14例。合并颅脑外伤3例,肋骨骨折8例,四肢及骨盆骨折12例,实质脏器损伤2例,泌尿系统损伤1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病例在急诊室根据患者主诉及临床判断,对可疑损伤部位行了X线正、侧位或CT平扫,分别发现颈椎骨折、胸椎骨折及腰椎骨折各30例,均为单一部位骨折。所有患者于伤后5 h~8 d行了全脊柱MRI检查。选择飞利浦公司Intera 1.5 T Nova超导型共振机,使用相控阵脊柱线圈(包括1~5个线圈单元)。选用全脊柱序列矢状位T1WI、T2WI、短T1翻转恢复序列(STIR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多段(MT)重建。扫描参数:T1WI:TR/TE=400 ms/13 ms;T2WI:TR/TE=4 000 ms/120 ms; STIR:TR: 2 600 ms,TE:20 ms,TI:90 ms层数5层,层厚5层,层间距1 mm,磁共振内部视场(FOV)为300 mm,矩阵352×512,信号采集叠加2~4次。

  1.3 诊断

  经所有作者盲法阅片,对脊柱外伤的损伤表现归纳如下:(1)椎体及附件骨折:本组均为新鲜骨折,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STIR为高信号;(2)骨挫伤:T1WI呈片状低信号,T2WI呈片状中高信号,STIR呈片状高信号,病灶边缘呈较清晰的高信号;(3)脊髓损伤:脊髓水肿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高信号。急性脊髓出血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亚急性脊髓出血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硬膜外血肿表现为硬膜外梭形异常信号,T1WI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高信号;(4)椎间盘损伤:在T2WI上显示椎间盘信号减低或消失,并可见相应部位硬膜囊受压;(5)韧带及椎旁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在T1WI上表现为韧带附着部位低信号连续性中断,T2WI在相应位置出现高信号。周围软组织损伤可在T2WI像显示高信号。

  2 结 果

  经X线片或CT扫描,初诊为颈椎骨折、胸椎骨折及腰椎骨折各30例,X线片显示了骨折椎体的压缩、脱位、局部后突畸形等,CT显示了椎体骨折块移位情况及椎管狭窄等。

  所有患者经全脊柱MRI扫描后,发现单个部位骨折(脊椎及附件骨折,含骨挫伤,下同)47例,2个部位骨折31例,3个及3个以上部位骨折12例,同时可见软组织和脊髓损伤情况。在2个部位骨折中,初诊颈椎骨折的患者合并其他颈椎骨折2例,合并胸椎骨折5例,合并腰椎骨折4例,合并骶椎骨折1例;初诊胸椎骨折的患者合并颈椎骨折2例,合并其他部位胸椎骨折7例,合并腰椎骨折5例;初诊腰椎骨折的患者合并其他腰椎骨折3例,合并下胸椎骨折2例。在3个及3个以上部位骨折中,初诊颈椎骨折的患者合并颈椎骨折+胸椎骨折1例,合并胸椎骨折1例,合并胸椎+腰椎骨折2例;初诊胸椎骨折的患者合并其他胸椎骨折2例,合并胸椎+腰椎骨折2例,合并腰椎骨折1例;初诊腰椎骨折的患者合并胸椎骨折1例,合并其他颈椎骨折1例。此外,还发现陈旧性压缩骨折3例(胸椎2例,腰椎1例),Chiari Ⅰ型畸形1例,椎体血管瘤2例,脂肪浸润1例等。并可见脊髓水肿9例,脊髓挫伤69例,脊髓横断12例(图1~3)。

  图1a X线片示C4骨折脱位 图1b MRI示C4骨折,椎体向前Ⅰ度滑脱伴C4、5椎间盘损伤合并C4、5平面 脊髓受压、变性;T11椎体爆裂骨折

  图2a 入院时CT示:齿状突基底部多发骨折,齿状突轻度向右侧偏移 图2b 入院后MRI:STIR像示C2骨折,T10椎体爆裂性骨折,T2~7椎体、T11椎体、S3以下骶尾椎多发骨挫伤;T9~11平面脊髓轻度损伤、变性;背部软组织肿胀 图3a 入院时X线侧位片示:L1椎体压缩性骨折 图3b 入院后MRI T2加权像示:L1椎体压缩骨折伴附件损伤,合并C6、T2~5、T7~10椎体骨挫伤;全段脊柱后方软组织肿胀。

  3 讨 论

  全脊柱MRI的优点: (1)成像速度较快。本组全脊柱MRI技术是利用自动移床技术将颈、胸、腰骶尾椎分为三组段,并将三组段一次性对接处理成整体的全脊柱影像[2],缩短了扫描时间,避免长时间扫描引起的影像抖动,保证了图像质量,且不增加患者负担;(2)全脊柱MRI解决了大范围、高分辨率的脊柱成像难题。患者急诊时一般先行X线片及(或)CT扫描。X线片可显示脊柱整体情况,视野大,但不能了解椎管情况及脊髓损伤,不能分辨椎体微骨折及挫伤和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等,且需要反复搬动体位及假阴性高。CT扫描可显示脊柱三维解剖结构椎管狭窄程度以及椎旁软组织情况,可多方向行三维重建,因此可在急诊使用[3]。但不管X线片或CT扫描,在患者疼痛及瘫痪症状掩盖下,往往仅行局部摄片而忽略了其他脊柱节段合并的损伤,同时对骨挫伤及椎间盘损伤和软组织水肿等的分辨率差,容易造成漏诊。而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脊柱骨折具有很高的诊断率,可显示骨水肿及挫伤,能区分新鲜及陈旧骨折,同时对脊髓损伤、硬膜外血肿、周围软组织损伤,不同时期血肿及水肿等有很高的诊断率。全脊柱MRI可以充分发挥MRI扫描的优点,可显示从寰椎到尾椎间所有椎体的损伤及脑干到马尾神经的脊髓病变,无辐射,对患者影响小,特别适合伴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或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对合并其他椎体损伤的颈椎及胸椎损伤尤为适用。同时,对包括部分胸腔及腹腔的病变及其他的病变也有诊断意义;(3)可以指导。对发现病变的部位,除可观察到损伤后的病理改变,还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一步结合CT平扫或三维重建及X线片,对完善诊断并制定详细的诊疗计划提供可信的。

  全脊柱MRI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除严重暴力外,一些脊柱疾病如肿瘤、结核、骨质疏松或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在有或无暴力的情况下造成脊柱损伤,详细地了解病因是治疗疾病的基础。全脊柱MRI除可分辨陈旧骨折及新鲜骨折,还能对先天性疾病如Chiari畸形及脊柱肿瘤、结核或其他脊柱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进行诊断,并可以发现其他椎体上地跳跃性病变[4~7],可以帮助分析病因并完善诊断,有助于完善治疗方案。

  因此,作者认为:对急诊入院拟诊脊柱损伤的患者,在病情平稳时可早期行全脊柱MRI扫描,根据扫描结果,再选择CT或三维重建及X线摄片对严重病变区域的检查可能更为有利,这样既可早期较准确的诊断,同时对伤情做到较仔细的评估,也减少了患者的搬动及由此产生的并发症,对研究治疗方案及康复锻炼时间均有利,避免了患者病情的延误,减少了重复检查带来的费用增加。初诊颈椎和上胸椎损伤的患者由于瘫痪平面较高,查体困难更易误诊,因此这类损伤更强调行全脊柱MRI检查。

【参考】
    [1] Green RA,Saifuddin A.Whole spine MRI in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vertebral body trauma[J].Skeletal Radiol,2004,3:129-135.

  [2] 傅家庆,杨述根,陈 东,等.磁共振全脊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1:52-53.

  [3] Lin JT,Lee JL,Lee ST.Evaluation of occult cervical spine fractures on radiographs and CT[J].Emerg Radiol,2003,3:128-134.

  [4] Jong WK,Hye WC,EUN YC,et al.MRI finding of giant cell tumors of the spine[J].Am J Roentgenol,2007,189:246-250.

  [5] James FG,David KW,Gregory EA,et al.Vertebral bone mineral density,marrow perfusion,and fat content in healthy men and men with osteoporosis: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and MR spectroscopy[J].Radiology,2005,236:945-951.

  [6] Cormican L,Hammal R,Messenger J,et al.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J].Postgrad Med J,2006,82:46-51.

  [7] Jenkins PF.Chiari malformation[J].Amer Orthoptic Jrnl,2005,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