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王栋,刘增霞,贺西京,李浩鹏,徐思越

【摘要】  [目的]了解重度(III度)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通过对本院83例重度臀肌挛缩症患者术中、术后症状改善效果及术后的长期随访,分析重度臀肌挛缩症手术松解的疗效。[结果]重度臀肌挛缩症患者平均年龄14.6岁(6~24岁),71例在髋关节囊后外侧切开松解后Ober’s征阴性,12例患者加行股二头肌长头近起点部分肌纤维切断松解,术后效果良好。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年(6个月~7年),随访结果总体优良率为94.0%。[结论]重度臀肌挛缩症术中常规松解后Ober’s征仍为阳性时,应松解髋关节后外侧关节囊,必要时松解股二头肌长头挛缩纤维。

【关键词】  臀肌挛缩症; 髋关节囊; 股二头肌

臀肌挛缩症是儿童及青少年中常见的疾病,手术以挛缩带切断松解为主,但对于不同分度的患者手术方法有别,本院1997年4月~2006年6月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976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重症臀肌挛缩症83例患者(III度,根据贺西京的臀肌挛缩症分度方法[1])的手术治疗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3例,男66例,女17例;年龄6~24岁,平均14.6岁。发现约1/8患者有苯甲醇作为溶媒稀释青霉素注射史。检查患者发现双侧臀部瘦小,大部分患者有尖臀畸形、站立时足成外旋位。双臀存在硬韧的纤维条索或索带,严重者呈现板状臀,日常生活受困,蹲位时双腿不能并拢,坐位髋内收受限, Ober’s征阳性。

  1.2 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分次侧卧进行两侧手术。采取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中、下1/3切口,挛缩纤维切断分两部分,一部分为切口的前外方阔筋膜张肌部分,一部分为切口的下后方臀大肌部分。沿挛缩肌纤维边缘分离,用电刀将其横断,并且在切断过程中屈髋内收,在大转子上后方显露挛缩增厚的关节囊,进行松解。若此时Ober’s征不能达到正常,则需加行臀部内侧切口,检查臀部后内方挛缩的片状股二头肌长头肌纤维,予以切断,即可改善Ober’s征。

  1.3 术后处理 固定下肢于并膝位,术后第2 d床上练习并腿屈髋屈膝。术后第3 d开始下床功能锻炼,锻炼内容包括:(1)并膝下蹲;(2)交叉步行走(模特步)。进行上述锻炼1~3个月,训练行走的正确姿势。

  2 结果

  本研究发现随年龄增加,臀肌受累纤维逐渐加重加深,严重者伴关节囊和股二头肌长头的挛缩,占本组病例的16%,术后锻炼3个月后可轻松并膝下蹲。术后血肿感染、伤口裂开1例;出现腓总神经症状1例,足背伸肌力3级,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本组病例全部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7年,平均4.2年。根据黄耀天等[2]的疗效判定标准,优64例,占77.1%;良14例,占16.9%;可5例,占6.0%;差0例,优良率达94%。

  典型病例:男性,12岁,以步态异常并下蹲困难2年之主诉入院,查体双侧Ober’s征阳性(图1),术前诊断为双侧臀肌挛缩症,于2005年7月12日行双侧臀肌挛缩松解手术,手术松解程度达髋关节囊(图2),术后双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Ober’s征阴性,患者步态及下蹲姿态明显较术前改善(图3)。 图1a、b臀肌挛缩症III度患者在下蹲时双腿不能并拢

  图1cOber’s征阳性 图2a手术图片示术中切开髋关节囊后外侧 图2b术后3 d让患者练习并膝下蹲 图3术后6个月,患者可轻松并膝下蹲

       3 讨论

  臀肌挛缩症与臀部反复多次的肌肉注射有密切关系,药物沿肌纤维方向在肌肉条索间扩散,这也是临床患者臀肌的挛缩束带总与肌纤维方向一致的原因[3]。作者在对III度臀肌挛缩病例的中发现,除了臀大肌纤维、臀中、小肌纤维及阔筋膜张肌挛缩外,髋关节囊及股二头肌也是构成重度臀肌挛缩的主要因素。其臀中、小肌对髋内收影响较大。臀大肌、股二头肌挛缩后对髋关节的内旋限制较大,易引起Ober’s症的弹响,并限制髋关节的内收。

  褚峰等认为髂嵴下外侧横切口能满足各种程度的臀肌挛缩松解术, 直视下手术操作安全可靠, 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并发症[4]。作者应用术中可双侧卧位,髂后上嵴至大转子连线中下1/3切口,根据Ober’s征情况松解挛缩的臀大肌、臀中、小肌,髋关节囊后外方,甚至股二头肌部分肌纤维,直至症状完全缓解,松解彻底,伤口方向不影响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切口及体位选择,相对于髂嵴下横切口暴露范围广泛。

  通过对治疗病例的分析,了臀肌挛缩症在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1)伤口局部血肿、感染或裂开:由于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加压包扎不足所致,与术后过早开始剧烈的功能锻炼也有一定关系;(2)手术切口皮肤瘢痕在该病患者中十分突出,本组73例瘢痕高出皮肤0.8 cm。臀肌挛缩症患者自身有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的趋势[5](3)坐骨神经损伤是手术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除了手术直接损伤外,术后姿势矫正的牵拉损伤也需注意。(4)腓总神经损伤见于术后绷带并膝位固定时压迫腓总神经所致。

  采用术中双侧卧位,髂后上嵴至大转子连线中下1/3切口,显露充分,松解范围广泛,对重度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术后3~6个月患者可恢复正常。

【】
    [1] 贺西京,李浩鹏,王栋,等.臀肌挛缩的分级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3,2:96-99.

  [2] 黄耀添, 李建文, 雷伟,等. 臀肌挛缩症的病因、类型及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1999,2:106-109.

  [3] 褚峰,区品中. 98例臀肌挛缩症手术方法及效果比较[J].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9,6:359-361.

  [4] 卢浩浩,刘国辉.臀肌挛缩症病因及诊断的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3:207-209.

  [5] 石恩东,王炳臣,黄抗美,等.影响臀肌挛缩症疗效的相关性因素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4,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