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病变的MRI表现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 骨髓病变 MRI表现
骨髓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是水和脂肪组织。MRI是靠氢质子共振成像,对脂肪和水极其敏感,可以用来检查骨髓组织内脂肪和水量的相对变化。MR成像可清楚显示骨髓的信号,用来诊断骨髓病变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1、2],可以早期诊断骨髓肿瘤,指导肿瘤,评价治疗效果,监测肿瘤复发。为了正确解释MRI上骨髓信号变化,区别正常骨髓和病变,了解骨髓的正常组成及影响骨髓MRI信号的因素,以及不同部位和年龄骨髓成分的变化非常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分析。
1 正常骨髓的组成
正常骨髓由骨小梁、纤维组织网、骨髓细胞及其间充填的脂肪组织组成。大体观察,根据所含成分的不同,将骨髓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在成人髂骨翼,大约50%~60%为红骨髓。红骨髓中60%为造血细胞,40%为脂肪细胞。其化学组成中,脂肪占40%~60%,水占30%~40%,蛋白质占10%~20%。而黄骨髓几乎全部为脂肪细胞(95%)。化学组成中,脂肪占80%,水占15%,蛋白质占5%。
2 骨髓的转化
人体在出生时,所有骨骼骨髓均为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红骨髓逐渐向黄骨髓转化。转化顺序是从周围骨呈对称性、向心性指向中轴骨。转化完成时间大约需20年。在出生后的前10年,骨髓的转化主要在长骨,自骨干向干骺端推进。在第2个10年,除了近侧干骺端有少量红骨髓外,长骨骨髓几乎全部为黄骨髓取代。在20岁以后,骨髓的分布已达到成年状态,红骨髓只存在于中轴骨和肱骨、股骨近侧干骺端。
在正常成人骨髓中,一旦机体有造血功能的需要,黄骨髓可以再转化为红骨髓。大量抽烟、长跑、肥胖及妇女中年期等,都可以刺激骨髓再转化。慢性贫血也可以导致弥漫性的红骨髓异常增生[3],在MRI上和弥漫性骨髓病变不易鉴别[4]。骨髓的再转化顺序和原转化顺序正好相反,即自中轴骨向周围骨推进。在长骨则先从近侧干骺端开始,然后再自远侧干骨端向骨干推进。因扁骨终生含有红骨髓,再转化速度最快。
3 影响骨髓MRI信号的因素
Vanel等[5、6]提出有三种主要因素影响骨髓的MRI信号,即骨髓中脂肪和水的含量、骨小梁以及是否应用对比增强剂。另外骨髓的MRI信号也依赖于特定的MR技术。
骨髓是富含脂肪和水的组织,而脂肪和水是骨髓MRI信号的主要来源。脂肪和水含量的变化是影响骨髓MRI信号强度的主要因素。脂肪质子具有短T1弛豫时间,因此在SE序列T1WI上黄骨髓信号较高,类似于皮下脂肪。红骨髓含水量较黄骨髓多,在SE序列T1WI上的信号强度较皮下脂肪低,但一般比肌肉和椎间盘信号高。许多骨髓病变在T1WI上的信号类似或低于肌肉,和高信号的黄骨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脂肪抑制技术抑制了病变周围富含脂肪的正常骨髓信号,有利于清楚显示骨髓病变。
骨小梁因为缺乏运动的质子,很少产生MRI信号。但因骨小梁和骨髓的接触面局灶性多相性磁场的存在,可以降低正常骨髓的MRI信号。在SE序列中,因180°回聚脉冲消除了大部分多相性磁场,骨小梁的影响不太明显[5、6]。而在梯度回波序列中,因缺乏180°回聚脉冲,与骨小梁接触的骨髓信号会丢失,MRI信号强度会降低。当骨髓病变破坏了骨小梁,这种影响将不存在,则更容易清楚显示病变[5、6]。
4 正常和异常骨髓MRI信号的区别
骨髓脂肪细胞和造血细胞的比例发生局灶性或弥漫性的变化,导致了骨髓MRI信号不均匀,可能被误诊为骨髓病变。从信号的强度、形态及分布特点可以区别骨髓信号的正常变化和骨髓病变。
岛状黄骨髓因其信号强度在各序列均与皮下脂肪相似,很容易辨认。岛状红骨髓因其所含造血细胞和水分增加,在T1WI上信号比皮下脂肪低,但比肌肉信号高。而肿瘤性病变的信号均比肌肉信号低。局灶性红骨髓再转化边界不清楚,常呈羽毛状边缘,和黄骨髓犬牙交错,以及信号分布均匀。骨髓转移瘤边界常较清楚圆滑,信号分布不均匀。
局灶性或弥漫性红骨髓在SE序列脂肪抑制T2WI上一般信号相对较低。在成人骨骺和骨突一般没有红骨髓残留,除非受累骨的干骺端和骨干均已再转化为红骨髓。再转化较好的红骨髓,一般边界清晰,在SE序列T1WI上信号降低。对比增强扫描可区别是否为骨髓病变[4]。
5 骨髓肿瘤
骨髓的肿瘤可以起源于骨髓的造血细胞,如白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骨髓瘤,也可以起源于骨髓的间充质细胞,如原发性骨肉瘤,也可以是转移性肿瘤。骨临近组织的肿瘤也可以直接侵犯骨髓。因为红骨髓血供丰富,肿瘤更好发于红骨髓。
因肿瘤组织代谢活跃,富含水分,因此在MRI的T1WI上显示低信号强度,而T2WI上显示高信号强度。肿瘤边界清楚有硬化,则在MRI上表现为有连续而光滑的低信号带,为良性肿瘤的特征。肿瘤呈侵袭性生长,且伴有周围组织的水肿,在MRI上则表现为边界不清,周围无连续光滑的低信号带,常为恶性肿瘤的特征[7]。
多发性骨髓瘤MRI上的表现可以是正常的,也可以是局灶性的或弥漫性的浸润。弥漫性病变类似于红骨髓的再转化,在SE序列脂肪抑制T2WI上信号明显高于肌肉。由于缺乏成骨细胞的活动,骨扫描检查常为阴性。研究表明[8~10],多发性骨髓瘤的MRI表现和治疗反应及存活率有关。Moulopoulos等[8]和Vande Berg等[10]的研究发现,骨髓瘤I期MRI上骨髓信号一般正常,有较长的无瘤存活期。如果MRI上骨髓有明显的浸润,则病变的进展较快。Lecouvet等[11]研究了80例骨髓瘤Ⅲ期病人,发现MRI阴性者对化疗的反应较好,有效率89%,而阳性者较差,有效率为68%(血清或尿骨髓瘤蛋白下降50%~75%认为有效)。Stabler等[8]认为,MRI对比增强检查可以区别红骨髓的再转化和骨髓瘤弥漫性浸润,如果信号增强超过40%,考虑与弥漫性肿瘤浸润有关。
转移性肿瘤多发生于红骨髓,即中轴骨和四肢骨的近端,常表现为中心性多灶性的骨髓浸润,软组织包块出现相对较晚。MRI的表现取决于肿瘤种类及宿主骨的反应。转移性肿瘤分三种,即成骨性、溶骨性、混合性。溶骨性转移MRI上通常是骨髓内的局限性的或多灶性的病变,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强度。成骨性转移性肿瘤,如前列腺和乳腺癌骨转移,因反应骨中肿瘤组织较少,在T1W和T2W上都可表现为低信号。
高信号边缘包围着中心低信号,或T2WI上散发性高信号[12]常提示转移肿瘤。“月晕征”提示小的成骨性转移,常被误诊为骨岛。相比“牛眼征”为T1WI上低信号区域存在一个或多个小灶性的高信号,常提示局限性骨髓的变化,多为局灶性脂肪聚集所致,而不是转移性肿瘤[12]。
有些肿瘤,如小细胞肉瘤,在骨小梁中间生长,没有引起骨小梁和皮质骨的破坏,类似情况也见于髓腔内肿瘤的浸润。对该类病变的诊断,MRI的敏感性94.6%,明显优于X线与骨扫描[1、13]。粘液样脂肉瘤,可以产生无症状骨转移,在放射线检查和骨扫描检查均为阴性,而在MRI上则很容易被发现。
6 对骨髓MRI信号的影响
骨髓肿瘤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其化学成分和细胞成分可以发生质的变化。MR对骨髓成分的变化异常敏感且为非侵袭性检查,非常适合骨髓肿瘤治疗的随访和观察。国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6.1 放疗引起的骨髓信号变化
Blomlie等[14]研究了放疗引起的骨髓急、慢性变化在组织病和MRI上的表现。在急性期,细胞凋亡、骨髓水肿、循环瘀滞,以及随后的髓内出血,在放疗后几天或几小时就可以出现。在放疗的第8 d,MRI上即可出现明显的信号改变[14]。放疗1~2周,MRI的T2WI和STIR上信号增强代表细胞成分的减少和脂肪的增加以及骨髓的水肿[14]。大约放疗后3~7周,骨髓变化进入慢性期,被照射的骨髓在T1WI上信号和黄骨髓相当[14]。在脊柱,发现周围呈环带状分布的过渡性T1信号带,认为是红骨髓包围着中央沉积的脂肪组织所致。
MR信号的变化还与诸多因素有关。对48例经放射治疗病人的研究,Sacks等发现,病人的年龄和照射剂量是影响骨髓再生的主要因素,年轻病人具有较强的骨髓再生能力。18岁以下患者,一般骨髓都可以完全恢复,而不受照射剂量大小的影响。成年病人,如果照射剂量超过40 Gy,骨髓的再生能力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大多数骨髓的再生都发生于放疗的一年内。
靶周围骨髓的MR信号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其原因尚不清楚[14、15]。不论是靶区或是周围骨髓,随着时间的延长,MR对比增强信号都会明显减低,推测可能与放疗后细胞和血管成分的减少以及脂肪骨髓的增加有关[15]。
6.2 化疗引起的骨髓信号变化
化疗开始后,骨髓的MRI信号在T1上减低,而在脂肪抑制T2上和STIR上增强,反映了骨髓微循环的瘀滞[16]。化疗后造血骨髓萎缩而脂肪骨髓增多。大约到第3~4周,脂肪骨髓才开始向造血骨髓转化,呈双侧性对称性,和正常骨髓转化的顺序相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刺激骨髓造血活动的药物,G-CSF引起的骨髓变化常能在MRI上发现,信号特征类似于红骨髓[17],和骨髓病变相似。但结合G-CSF对骨髓的作用和病人的临床表现,不难排除肿瘤的广泛骨转移。另外,化疗过程中原发肿瘤在缩小或没有增大的情况下,发生多骨转移比较少见。
7
MRI是一种非常出色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检查骨髓病变,提供病变大体形态信息,早期诊断骨髓肿瘤,指导肿瘤的治疗;还可以评估骨髓状态,提供骨髓的化学和细胞组成方面的信息,评价治疗效果,监测肿瘤的复发。了解骨髓的正常组成和变异,以及影响MRI信号强度的因素,对正确应用MRI的这些特点,解释骨髓信号的变化非常重要。综合分析MRI上信号强度、形态以及异常信号的部位,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
【】
[1] 李慎江,蔺大伟,刘德斌,等.CR、CT、MRI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矫形外科杂志,2006,14:677-679.
[2] 田纪伟,李家顺,贾连顺,等.原发颈胸段骨肿瘤的MRI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91-93.
[3] Stabler A,Doma AB,Baur A,et al.Reactive bone marrow changes in infectious spondylitis:quantitative assessment with MR imaging[J].Radiology,2000,217:863-868.
[4] Vande Berg BC, Lecouvet FE, Galant C,et al.Normal variants and frequent marrow alterations that simulate bone marrow lesions at MR imaging[J].Radiol Clin North Am, 2005,43:761-770.
[5] Vanel D, Dromain C, Tardivon A. MRI of bone marrow disorders[J]. Eur Radiol, 2000, 10: 224-229.
[6] Vanel D, Bittoun J, Tardivon A. MRI of bone metastases[J]. Eur Radiol, 1998,8:1345-1351.
[7] 刘俊华.原发性骨关节肿瘤性(样)病变的MRI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华影像学杂志,2005,2:415-417.
[8] Stabler A, Baur A, Bartl R,et al.Contrast enhancement and quantitative signal analysis in MR imaging of multiple myeloma: assessment of focal and diffuse growth patterns in marrow correlated with biopsies and survival rates[J]. Am J Roentgenol, 1996, 167: 1029-1036.
[9] Moulopoulos LA, Dimopoulos MA, Smith TL,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multiple myeloma[J].J Clin Oncol, 1995,13: 251-256.
[10]Vande Berg BC, Lecouvet FE, Michaux L,et al.Stage I multiple myeloma:value of MR imaging of the bone marrow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prognosis[J].Radiology, 1996, 201:243-246.
[11]Lecouvet FE, Vande Berg BC, Michaux L,et al.Stage III multiple myeloma:clinical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spinal bone marrow MR imaging[J].Radiology, 1998, 209: 653-660.
[12]Schweitzer ME, Levine C, Mitchell DG,et al.Bull's-eyes and halos: useful MR discriminators of osseous metastases[J]. Radiology, 1993, 188:249-252.
[13]Yamaguchi T. Intertrabecular vertebral metastases: metastases only detectable on MR imaging[J]. Semin Musculoskelet Radiol ,2001, 5:171-175.
[14]Blomlie V, Rofstad EK, Skjonsberg A,et al. Female pelvic bone marrow:serial MR imaging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radiation therapy[J]. Radiology,1995, 194: 537-543.
[15]Otake S, Mayr NA, Ueda T,et al.Radiation-induced changes in MR signal intensity and contrast enhancement of lumbosacral vertebrae: do changes occur only inside the radiation therapy field[J]. Radiology, 2002, 222:179-183.
[16]Altehoefer C, Laubenberger J, Lange W,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bone marrow signal changes on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y during high-dose chemotherapy an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 Invest Radiol,1997, 32: 613-620.
[17]Hartman RP, Sundaram M, Okuno SH,et al.Effect of granulocyte-stimulating factors on marrow of adult patients with musculoskeletal malignancies: incidence and MRI findings[J].Am J Roentgenol, 2004, 183: 645-6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