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治疗机效果观察
作者:张兆明 李世新 罗汉传 覃俊仕 郑逸川 黄敏 曾耀和
【摘要】 目的 研究改良外剥内扎术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治疗机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代替手术刀,共治疗门诊混合痔病例268例。结果 治疗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愈后瘢痕较小,硬结少,肛周皮肤平整,并发症少。无大出血、尿潴留及明显感染病例,肛门无狭窄及失禁。结论 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治疗机代替手术刀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 混合痔;改良外剥内扎术;电离子治疗机
我科自2005年以来,采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在改良外剥内扎术268例中代替手术刀治疗混合痔,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痔的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且具备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的手术指征患者。本组门诊治疗混合痔268例,男128例,女140例,年龄18~73岁,平均36岁,病程1~32年。
1.2 治疗方法:术前排空大小便,肛门部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10 mL,加生理盐水20 mL、肾上腺素2滴作局部麻醉。改良外剥内扎术采用“∝”形切口,外痔为梭形切口,剥离外痔达齿线时收口最小,过齿线后再展开至平行呈“U”形,最大限度地保留肛管齿线区的皮肤黏膜,皮桥适当修整。应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视拟切除物大小调节治疗机电压,电压为10~15 V。采用触笔式,用直径0.1 mm的金属触针头点切拟切物,首先用短火,烧灼切割。在切割过程中遇有渗血和出血时,可用长火,对准出血部位进行点触即可。
术后视情况肛内置凡士林纱条,纱布覆盖丁字胶布固定,留观30 min,术后休息2 d,少渣饮食2 d,服润肠通便药,灭滴灵片,用温开水稀释高锰酸钾至1∶5000坐浴,便后多加一次,坐浴后外涂聚维酮碘软膏。
2 治疗结果
应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在门诊治疗混合痔手术应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代替手术刀,共治疗门诊混合痔病例268例。手术方法全部采用改良外剥内扎术。手术操作时间短,每例10~25 min,平均20 min。出血少,每例1~10 mL。部分病例术后有不同程度的肛门部坠胀感、便意感,2~5 h可减轻,1~3 d消失。术后肛门轻度灼痛感107例,2~5 d消失。创面2~3周愈合。愈后瘢痕较小,硬结少,肛周皮肤平整,并发症少。无大出血、尿潴留及明显感染病例。肛门无狭窄及失禁。
3 讨 论
我国2000年4月在成都市召开了痔专题研讨会[2],并制定了《痔诊治暂行标准》[3],其定义为: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丛血流淤滞形成的团块,是由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丛构成的复合 [4]。混合痔血运丰富,用手术刀切割术中出血往往较多,止血较麻烦,应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时,其切割及止血迅速,术中出血时对准出血部位进行点触即可止血,术中术后出血少,可缩短手术时间。
应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机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代替手术刀,采用短火时,形成极高电场,产生等离子体火焰,瞬间温度约达3000℃,烧灼切割,其击穿力强、火花小,可破坏组织内部,治疗焦斑小。在切割过程中遇有渗血和出血时,可用长火,其击穿力弱、火花大、治疗焦斑大、表面破坏力大,对准出血部位进行点触,即可炭化凝固止血并形成保护层。
混合痔手术切口处感觉神经末稍丰富,术后排尿困难多由于手术后肛门部疼痛引起的括约肌痉挛,由于肛管直肠与膀胱的神经支配来源于同脊神经段(S2~4),植物性神经也是同源(交感为骶前神经,副交感为盆内脏神经),所以这些神经受到刺激时会引起反射性排尿困难[5]。应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时,切割面炭化凝固形成保护层,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及排便感,故可较好避免排尿困难。
改良外剥内扎术手术切口采用“∝”手术切口 ,切口最窄处为齿状线位置,外痔切口为梭形,内痔部分切口为“U”形,该切口最大限度地保留肛管齿线区皮肤黏膜。与传统外剥内扎术相比肛管齿线区皮肤黏膜损伤面积减少1/3至1/2,尽最大可能保护肛门正常结构,从而保护肛管功能,减轻术后痛疼,避免术后肛门溢液及肛门狭窄,利于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6]。同时应用GX?Ⅲ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切割时形成极高电场,产生等离子体火焰,瞬间温度约达3000℃,伤口高温灭菌、清洁和干燥,减少切口感染机会,切口愈合快,愈后瘢痕较小,硬结少,并发症少。
电离子手术治疗机不仅能替代手术刀进行切割,还能同时行局部止血,费用低。通过268例混合痔病例治疗观察,认为在门诊应用电离子治疗机代替手术刀治疗混合痔是安全有效的。
【】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
[2] 喻德洪,杨新庆,黄莛庭.重新认识、提高痔的诊治水平[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890?891.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病学组.《痔诊治暂行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2):891.
[4] 张东铭.痔的概念及其解剖生基础[J].肛肠病杂志2001,21:26?29.
[5] 张东铭.大肠肛门局部解剖与手术学[M].第4版.合肥:学技术出版社,2002:81.
[6] 张兆明, 李世新,罗汉传等.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临床应用[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12(6): 36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