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小切口加外括约肌部分离断一次性治疗环状痔的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陶启冬 李彪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次性环状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1例环状痔一次性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5 min,术中平均出血30 mL,术后平均住院6 d,无大出血、感染、肛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传统术式,一次性治疗环状痔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  环状痔;分段小切口加外括约肌部分离段术;一次性治疗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环状痔21例,均采用分段小切口加外括约肌部分离断的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30~75岁,平均52.5岁。环状混合痔(以外痔为主)13例,环状混合痔伴嵌顿感染3例,环状炎性外痔5例,无肿瘤外观,均未病检。

    1.2  手术方法  取左侧卧位,肛门截石位3,6,9,12点扇形浸润麻醉,先于左后方或右侧方少血管区距肛缘1.5 cm处放射状切开皮肤1 cm,潜行分离挑起外括约肌皮下部,钳夹切断,1?0肠线缝扎止血,断端回缩,切缘将其掩盖,切口不缝合;肛管松解满意后,用组织钳钳夹痔块顶部皮肤,向外牵拉,暴露内痔,显露痔块全貌,先扪清3个“母痔”位痔动脉所在,以园针1?0肠线贯穿缝扎痔动脉;合理设计切口,先于痔块隆起部位基底部用小剪刀作小“V”形切口,牵持皮肤,用小弯血管钳及手指相结合的方法,钝性分离痔静脉丛,沿外痔静脉丛和外括约肌之间向上分离,并将痔块两侧黏膜切开少许,充分显露痔块蒂部和内括约肌下缘,在蒂上方钳夹,7#丝线贯穿缝扎2道,剪断结扎线远端痔块,于切口旁再作1~2个类似的更小的小“V”形切口,剥离前次未分离完的痔块边缘部分的外痔静脉丛至根部予以结扎,结扎线远端切断,切口与切口之间保留0.4~0.5 cm皮桥,同法处理其余痔块,切口均不缝合,创面注射亚甲兰,小的内痔予1∶1消痔灵注射,大的内痔于基底部钳夹,7#丝线缝扎2道,远端切除,术后肛管塞红霉素油纱卷,丁字带固定,48 h后取出,每天便后用1/5000PP液蘸洗肛门,沾干后外涂布红霉素,塞痔疮宁栓,待外括约肌松解口闭合后,改为PP液坐浴,继续涂布消炎膏,外用痔疮宁栓,直至完全愈合。

    1.3  结果  本组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55 min,平均出血30 mL,首次排便时间平均50 h,术后平均住院6 d。全组无大出血,感染及肛管狭窄并发症,偶有一过性排尿困难,经下腹部热敷缓解,电话随访未见复发。

    2  讨  论

    2.1  分段小切口加外括约肌部分离断一次性环状痔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既往学术观点认为肛门皮肤切口以不超过3处(含3处)为宜,2个痔块间必须保留1 cm的正常黏膜和皮肤,以免发生肛管狭窄[1],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对环状痔实行分期手术或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2]。笔者旨在减轻患者的痛苦和费用,满足患者一次性冶疗的意愿,改大“V”形切口为多个小“V”字切口,分节段进行,一次性将痔块处理,切口间保留皮条约0.4~0.5 cm,同时附加外括约肌离断,有效地预防了术后出口狭窄,处理痔块前予痔动脉结扎,使出血明显减少,此方法安全可行,优于传统术式,易被患者接受。

    2.2  分段小切口加外括约肌部分离断术的优点  通过观察发现该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分段小切口,将大创面变为小创面,减少了皮肤缺损,创面间留有健康皮条,利于皮肤生长爬行,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②一次性处理痔核,术后水肿轻;③附加外括约肌部分离断,预防性解决了术后肛门狭窄问题,大便通畅,痛苦少;④处理痔核前,先于母痔方位结扎痔动脉,可使术中术后出血减少;⑤术后早期不坐浴,仅PP液蘸洗,外涂布消炎膏,较为方便,尤其为高龄,体质差,肥胖者接受。

    2.3  体会  ①以解剖学及创伤愈合机制为基础和指导,转变观念,正确分析术后狭窄的成因,将传统术式改良,变大切口为小切口,变大创面为小创面,间留有效皮条,利于皮肤爬行,缩短康复时间;②预防术后肛管狭窄,附加肛门外括约肌离断术,松弛复位肛管,并可减轻术后疼痛,利于排便;③处理痔核前,先结扎母痔方位痔动脉阻断血流,减少出血,边缘小出血或压迫止血或4?0肠线缝扎止血;④一次性处理痔核并不等于整块切除所有痔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消,前者处理了曲张的静脉丛而保留了合理的皮瓣,而不至于肛管皮肤严重缺损,瘢痕挛缩狭窄,后者已摈弃;⑤一次性处理痔核,继发性水肿明减轻;⑥除痔块基底部小切口用剪刀外,切口延伸部分用锐性刀片划割,切口整齐,利于保留皮条;⑦把握手术适应证,原则上系瘢痕体质者行分期手术,不作一次性治疗。

【】
  [1] 吴阶平,裘法祖主编.黄家驷外[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1268?1269.

[2] 黄志强,黎鳌,张肇祥主编.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57?758.

[3]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