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软组织多发性猪囊虫钙化结节1例
【关键词】 结肠癌;逆行转移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60岁。因肛门肿物4年伴肛周放射性疼痛3年就诊。4年前曾在某大行乙状结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侵达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术后行化疗。手术时患者即发现肛旁左侧3 cm胸膝位9点处有一黄豆大小肿物,位于皮下,质硬,告知手术大夫,考虑为“小囊肿”,未予重视。此后渐长大,约0.5 cm×0.6 cm大小,再次复诊,大夫考虑为“纤维瘤”未予处理,肿物继续长大,并出现多个结节,质地韧硬,渐融合为一体,活动度差。一年后出现肛周肿痛,为刺痛,向会阴部放射,无明显压痛,平卧5~6 min疼痛缓解。近来肿物增大明显,且疼痛发作频繁,每40 min左右发作一次,大便次数增多2~4次/d,10个月前行肛门肿物彩超检查报告为肛门左侧软组织内低回声肿物。发病来体重无明显减轻。查体:一般情况可,头、颈、心、肺无异常;肝脾无肿大。膝胸位肛门外观平整,9点处距肛门2~5 cm可触及数个质硬结节,活动差,位置较深,压痛不明显,约鹅蛋大小;肛门指诊:直肠壁光滑,肛门左侧有5 cm×6 cm大小肿块,质硬,压痛不明显,活动度差;行结肠镜检查:直肠壁光滑,黏膜完整,结构清晰,直肠壁左侧有腔外肿物压迫,结肠吻合口距肛缘8 cm,光滑,其余结构正常;盆腔CT示直肠左侧有41.6 mm×47.0 mm大小肿块侵及左侧坐骨结节及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外层。于2009年2月4日行手术,手术见肿块距肛门左侧缘2 cm,向外达5 cm,位于坐骨直肠间隙,后方与尾骨尖关系密切,深部外侧与坐骨结节浸润,向上外达闭孔内侧,与直肠外脂肪无明显浸润,边界清晰,包膜完整。约4 cm×5 cm×6 cm大小。术后病理报告:(肛门左侧直肠)脂肪平滑肌组织内低分化腺癌浸润。
2 讨论
结肠癌的常见播散转移途径有直接浸润、淋巴转移、血行播散、种植播散、神经周围播散,其中淋巴转移可沿淋巴回流方向转移至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中央淋巴结,通常癌肿的淋巴转移是依次通过肠壁内淋巴管由结肠上淋巴结向中央淋巴结扩散,少数可出现跳跃式转移,当淋巴管受阻时可出现逆行转移[1]。而乙状结肠癌患者出现了逆行转移至肛管直肠旁的现象实属罕见,少有报道。美国家通过一项长期研究,提出了癌症在全身散播的一种新解释。认为转移过程可能与原初肿瘤中,癌细胞与白细胞的融合有关。新生成的癌细胞和白细胞混合体会“顺应”白细胞全身游走的能力,从而导致一种转移性细胞出现,它能够像白细胞一样,穿过组织,进入循环系统,到达其他器官[2]。本例患者曾考虑为肛旁Paget病,但是典型的肛周Paget病的损害特征是边界清楚的湿疹样斑伴有顽固性瘙痒,且瘙痒症状出现要早于肛旁疼痛症状,但是该患者肛旁未见皮疹且无瘙痒症。本例病人乙状结肠癌逆行转移至肛旁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本例提示对结肠癌肛旁有硬性结节者应及早切除做病理检查,切不可忽略延误诊治。
【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35.
2 John M,Pawelek & Ashok K,Chakraborty.Fusion of tumor cells with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a unifying explanation for metastasis.Nature Reviews Cancer,2008,8:37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