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患者获得性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恒富 时间:2010-07-13

【摘要】  回顾性分析144例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例床资料,发现老龄、病程、休克期复苏、伤口面积及深度使用呼吸机与获得性肺部感染(NP)密切相关。认为要减少NP的发生,应分析感染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四肢;挫裂伤;感染

  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后皮肤屏障功能被破坏,全身免疫功能受损,伤后全身病理生理变化或医源性因素等易导致获得性肺部感染(NP)。本文对2002年1月~2007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44例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4例,男性102例,女性42例;年龄4~76岁,平均33.6岁。上肢单侧11例,双侧27例;下肢单侧26例,双侧80例。发生NP   27例。方法:制定统一表格,包括患者年龄、休克期复苏情况、软组织损伤程度、使用呼吸机情况、感染发生时间、痰培养、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预后,对被查病理进行登记分析。

  2    所有病例均予清创、换药、全身使用抗生素,早期止血,休克者抗休克,有呼吸障碍者使用呼吸机,另予高能量静脉营养,对症处理等。

  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肺部感染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4  结果

  4.1  年龄、使用呼吸机与NP的关系  年龄<14岁64例,14~60岁66例,>60岁14例。3组年龄发生NP分别为8、11、8例,发生率分别为12.5%、16.67%、57.14%,>60岁NP发生率高于其它年龄组。使用呼吸机组35例,未使用呼吸机组109例;发生NP分别为12、4例,发生率分别为34.29%、3.67%,χ2=90.15,P<0.01。

  4.2  病程与NP的关系  27例NP中,20例在受伤后3~10天,占70.07%。

  4.3  休克期复苏与NP的关系  本组休克期度过平稳者(休克期未发生休克)123例,发生肺部感染15例(12.2%)。休克期度过不平稳者21例,发生NP 8例(53%)(χ2=30.54,P<0.01)。

  4.4  软组织挫裂伤面积及深度与NP的关系  软组织挫伤面积>患肢的2/3和深度达膜的18例,>患肢的1/3和深度达深筋膜的31例,<患肢的1/3和深度达浅筋膜的95例;发生NP分别为12、5、8例 ,发生率分别为70.00%、16.13%、8.42%。

  4.5  NP病原菌  本组送检标本314份,检出病原菌124株,G-杆菌69株(56%);G+杆菌51株(41%);真菌4株(3%)。

  4.6  预后  本组144例中,死亡8例(6.45%),其中感染组6例(22.22%);非感染组2例(2.06%)(χ2=11.0754,P<0.01)。

  讨论

  1  NP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关系密切  本组NP    27例中,>60岁8例,其发生率57.14%,明显高于<60岁者。由于老年患者大多数患有慢性疾病,抵抗力低下,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发生NP的机会增加[1]。因此上,要注意基础疾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及时采取多钟措施预防NP的发生。

  2  NP的高发期  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后3~10天内是NP的高发期。本组27例中25例发生在伤后3~10天内,占92.59%。主要是严重大面积挫裂伤2天后,水肿液的大量回收,伤口创面的细菌亦随之进入血液循环[2],引起感染。

  3  抗休克综合治疗有利于减低NP  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早期由于大量液体丧失,易发生休克,使血液灌注不足,造成组织细胞缺血低氧,引起肺及其它脏器损害,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感染。本组抗休克期度过平稳者,肺部感染率低于抗休克期度过不平稳者。因此,四肢软组织严重挫裂伤早期的抗休克综合治疗非常重要。及时有效的体液复苏、使用细胞保护剂、应用扶持心力药物、早期肠道营养均有利于减少NP[3]。

  4  合并呼吸道吸入性损伤增加NP  危重患者由于机械通气,气管插管使呼吸道屏障消失,机体内菌群失调,导致细菌感染机会增加。

  5  合理应用抗生素  发生NP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及用量明显增加。由于挫裂伤为开放创面,容易污染和定植细菌,局部环境又有利于细菌繁殖,加上损伤严重,患者的免疫功能削弱,抗菌药物的应用就成为宿主防御细菌侵入的重要措施[4]。因此,骨科病房是应用抗菌药物种类总量较多的病房之一,也是中细菌耐药性较严重的场所,不当的抗菌药物应用易致细菌发生耐药。

【】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1999,22(4):201-202.
  [2]文细毛,任南,徐秀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41-244.
  [3]江涛,罗永艾.医疗获得性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56-267.
  [4]张杰,王晨.肺部感染细菌耐药现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