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野战外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李勇,罗长坤,肖南,陈洪

【摘要】  野战外科在救治对象、救治环境、救治方式和救治范围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灾害医学救援的特点与野战外科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重大灾害发生大批伤员时,应采取野战外科的救治方式。

【关键词】  野战外科;灾害医学;救援

            野战外是研究野战条件下,对大批伤员进行分级救治,特别是早期救治的理论、技术和组织方法的一门学科。野战外科学是在一般外科学的基础上起来的,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军事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1 野战外科的特点

  1.1 从救治环境来看,野战外科突出的是野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治,救治环境包括从野外到城市的各种环境,也包括陆地、湖泊、高原、沙漠等特殊环境,更包括雨雪、高温、高湿、干旱等气候条件。可以讲,野战外科学研究的是全维环境下的医学救治。

  1.2 从救治对象来看,野战外科面临的是批量伤员。由于战争爆发的突然性和武器杀伤的破坏性,造成短时间内大量伤员的产生。在受伤程度上,既有轻伤,又有中、重度伤;在受伤部位上,既有单部位伤,又有多部位伤;在致伤因素上,既有多发伤,又有复合伤等。因此,野战外科学与一般外科学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解决大批量伤员的救治问题。

  1.3 从救治方式来看,野战外科采取的是分级救治,即在成批伤员发生和救治环境不稳定时,将伤员救治活动分工、分阶段、连续实施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包括3个基本内涵:一是分级部署。在组织体系上,根据不同作战区域部署不同医疗卫生力量,采取多级救治机构联合救治的组织形式。二是分工救治。在救治技术组织上,按照分段救治、逐级完善的思路,对各级救治机构进行不同能级的职能分工,将救治分为战(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5个基本救治环节,在各级救治机构之间和伤员医疗与后送过程中分工组织实施,并且规定"以伤病员尽早得到确定性治疗为目的,在保持医疗后送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救治的分级"。三是连续继承。在医疗与后送工作中,前一级救治机构的救治工作为后一级救治工作争取时间和做好准备,后一级救治机构的救治措施是前一级救治措施的继承和完善,伤员必须在不间断地医疗监护和继承性救治措施的维护下进行后送,最终达到确定性治疗和恢复战斗力的目的[2,3]。

  1.4 从救治范围来看,野战外科强调的是伤员早期的时效救治。伤员的生命和救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救治的时机,时效救治就是按照战伤救治的时效原理,在最佳救治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救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救治效果的救治原则和工作方式,其基本内涵就是把战伤救治的时效原理应用在实际的救治工作中,正确处理救治措施与时间、效果之间的关系,按照战伤救治的时效开展野战外科工作[2]。我军战伤救治规则中提出:为达到最佳救治效果,战伤救治技术措施力争在人员负伤后尽早实施。首次战(现)场急救,宜在负伤后10分钟内实施;紧急救治,宜在人员负伤后3小时内实施;早期治疗,宜在人员负伤后6小时内实施;专科治疗,宜在人员负伤后12小时内实施[3]。

  2 灾害医学救援的特点

  灾害医学是研究为受灾伤病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科学,它是医学的分支学科,具有医学的共性,又有其明显的特殊性[4]。以下是灾害医学救援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2.1 机构的临时性 由于灾害发生的突然性和破坏性,灾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大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的甚至完全失去救治能力。这就要求灾害发生后集中各方力量,组成高效率的临时机构,而且要在最短时间内开展工作。这需要有严密的组织措施,良好的协作精神才能做到[5]。

  2.2 条件的艰苦性 我国是世界上易受灾害袭击和受灾最深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可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气象条件下发生。不同的灾害造成的环境破坏不同,但各种灾害都使灾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公共设施无法运行,中断,断水、断电,食物、药品匮乏,生活、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这就要求灾害医学救援必须能在不同条件下展开工作。

  2.3 任务的繁重性 灾害突然发生后,短时间造成人员大量伤亡,且危重伤员居多,大批伤员需在同一时间进行急救与复苏。可发生多种伤情,有单一伤也有多发伤,以多发伤为主。例如地震伤员,平均每例有3处受伤。灾害伤员还常因救治不及时,发生创伤感染,伤情更为复杂。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一些特发病症,如挤压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化学烧伤等,有些伤员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更增加了诊断治疗的复杂性,且救治与防疫需同时并举,传统的内、外、妇、儿等分科也不得不打破,这必然导致医患比例严重失调,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救治工作极度紧张,高强度、超负荷运转势在必行,加上灾区环境恶劣、危险,基础设施被毁,灾后混乱不堪,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与各救援机构组织协调配合,才能对大量伤病员进行有效的医疗处理[6]。

  2.4 救治的阶段性 当灾区的医疗机构不足以甚至不能同时处理全部的灾区伤员之时,检伤分类、阶梯治疗是唯一有效降低死亡和伤残率的方法,即把每个伤员的救治过程按医疗原则分解为若干阶段,由从前到后配置的几个救治单位分工完成。一般可分为现场抢救、早期治疗、专科治疗3个阶段。这就要求迅速及时、前后相继,使就地救治与易地专科救治紧密结合,整个救治活动处于流动状态[6]。

  2.5 救援的紧迫性 由于灾害发生的同时会出现大批伤员,他们在环境恶劣的灾害现场,卫生条件极差,稍有拖延便可因伤病交加,使机体各脏器功能低下,并进入恶性循环,威胁生命。因此,必须尽快拯救生命。如在1976年我国唐山地区发生7.8级大地震后,半小时内被抢救出来的救活率为99.3%,第1天内的为81.0%,第2天的则降为33.7%,第5天就只有7.4%了。由此可见,灾害后实施抢救的时间早晚与生存率密切相关[7]。这就要求灾害医学救援时采取合理的时效救治,抓住一切救治的黄金时机。

  3 野战外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

  野战外科的特点和灾害医学救援的要求决定了野战外科在整个灾害医学救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由于野战外科是基于战争条件下的军事医学,军队医疗机构这个特殊的队伍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具有自身的强大优势。

  首先,军队作为一种国家机器,具有组织严密、作风优良、技术过硬、乐于奉献的传统,在历次灾害医学救援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运用了野战外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前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时,国防部军事医学管理中心在第一时间组成了293人的专科医疗队,其中具有丰富的批量伤员救治经验的野战外科军医有128人,占了近50%。专科医疗队在震后次日8时就到达现场,并按照野战外科的原则组织医疗救治与后送,同时也展开了与军事医学相关的研究工作,这些措施在亚美尼亚大地震的伤员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由于军队性质的特殊性,军队医疗卫生机构时刻都要准备为战争服务,因此,经常性、有针对性的训练造就了一支训练有素、临危不乱的队伍,可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区“拉得出、展得开、顶得上、救得下”。我军的野战,大多为蓬式、方舱式、技术车辆或方舱与帐篷组合的混合式等,具有快速机动、功能齐全的特点。野战医院经常成建制地开展模拟或实战演练,有一支专业化的、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队伍,可确保顺利完成早期一线救治任务。

  第三,军队医疗卫生机构机动性能好,三军联勤后各种保障也能及时跟上,如各级救治机构平时均按照战备药材基本标准储备了战救药材、战时常备药材和其它的基本医疗装备,能确保灾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并及时开展救援工作。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大批外地军队卫生力量涌入四川灾区,药品、器材、设备、生活物质等保障任务异常繁重。中央军委在第一时间启动了三军联勤保障,在部队的后续保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抗震救灾取得最后的胜利。

  因此,野战外虽然是研究战时伤员救治的学科,但其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平时的灾后医学救援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1]王正国.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陈文亮.卫勤前沿理论[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

  [3]人民解放军战伤救治规则(2006版).

  [4]张鸿基,周国泰,张愈.灾害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6-55.

  [5]岳茂兴,刘志国,蔺宏伟,等.灾害事故现场医学应急救援的主要特点及救护原则[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8):1327-1329.

  [6]汤金洲,郭照江,王山青.灾害医学救治中的人际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1,14(5):44-46.

  [7]廖皓磊,尤建萍.浅议全科医生接受灾害医学的必要性[J].中国全科医学,2001,4(6):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