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固定伤椎协助复位治疗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忠,陈学明,吕琦 时间:2010-07-13

【摘要】  9例运用固定伤椎协助复位技术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严重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疗效。术后伤椎高度复位达80%~100%,脱位均完全纠正,认为该方法可用于严重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的治疗。

【关键词】  脊柱骨折;复位;纵韧带

             2003年5月~2007年2月,采用固定伤椎协助复位固定技术治疗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严重胸腰椎脊柱骨折脱位9例,复位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9例,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18~48岁,平均32岁。道路伤6例,高处坠落伤2例,压砸伤1例。9例均合并截瘫。T12骨折合并T11脱位3例,L1骨折合并T12脱位4例,L2骨折合并L1脱位2例。侧位X线片上9例均有骨折椎体的楔形变,其中6例椎体后缘高度有丢失。骨折椎体压缩程度为1/4~3/4,上位椎体向前脱位程度为25%~80%,2例同时合并侧方脱位。CT显示骨折椎合并两侧椎弓根断裂1例、一侧椎弓根断裂8例。手术探查时发现合并硬脊膜破裂和神经纤维断端外逸2例。

  2 手术方法 患者全麻,俯卧位,取以骨折椎为中心的后正中切口,逐层显露椎板和关节突。如合并有关节突绞锁,先将绞锁的关节突部分咬除,再于纵向牵引的基础上加以提拉使绞锁解除,然后植入椎弓根螺钉。先在伤椎上下椎椎弓根螺钉之间适当加以撑开,再于伤椎完好的椎弓根处安置椎弓根钉;将下端和中间的椎弓根螺钉之间纵向撑开固定,最后于上端和中间的椎弓根螺钉之间纵向撑开,使骨折椎体进一步恢复高度;并在透视下适当提拉伤椎的上椎体,可完全矫正脱位,锁固钉棒连接。常规全椎板切除减压,去除椎管内游离的椎间盘团块或骨块,解除硬膜囊压迫。在椎间隙内植入自体骨块并在两侧横突间植骨融合,对硬脊膜破裂进行修补。

  3 结果 术后复查全部病例,骨折椎体复位达80%~100%,骨折椎上位相邻椎的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椎间隙过度撑开现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2年9个月,平均15个月,胸腰椎序列得到良好的恢复和维持,骨折椎体高度无丢失,骨折椎上位相邻椎未发生再移位,无螺钉松动及螺钉断裂发生造成脱位及后凸成角加重。

  讨 论

  1 腰椎骨折脱位的解剖结构的变化和手术入路的选择 胸腰椎骨折脱位常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此种损伤由于同时累及前中柱甚至后柱而导致脊柱稳定性丧失,且常伴有神经损伤,所以需手术以恢复脊柱的正常解剖形态,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和解除神经压迫[1]。前方入路手术复位操作困难,有时不能纠正脱位;也无法解决后方附件骨折内陷或硬脊膜撕裂神经外逸,而后路手术可通过复位滑脱的椎体,摘除破裂突出的椎间盘和碎骨块解决脊髓前方压迫,又可以椎板切除解除后路压迫,同时其完成脱位椎的复位和恢复骨折椎高度,纠正后凸畸形的手术创伤较前路手术小,故本组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

  2 应用伤椎固定协助脱位复位固定的技术优点 合并前、后纵韧带断裂及椎间盘破裂的胸腰椎骨折脱位中,骨折椎与上下相邻椎相连的前、后纵韧带和纤维环结构损伤,骨折椎和相邻的上位脱位椎失去连接,单靠纵向撑开力无法恢复压缩椎体高度,在骨折椎上建立一个支点,在骨折椎与其下方椎之间纵行撑开,通过韧带的牵拉有可能使压缩的骨折椎体恢复高度,而在骨折椎与其上方椎之间纵行撑开并同时提拉上方椎,通过器械作用完全复位脱位的椎体[2]。从椎弓根钉固定力学研究表明,即椎弓根结构的完整便足以保证垂直应力的椎弓根钉的稳定性[3]。所以,术前通过X线和CT判定伤椎椎弓根完整性很重要,通过伤椎的固定,有效地避免了悬挂效应,即上、下椎体前缘距离趋于减少而中间骨折椎趋于后移,从而易产生节段性后凸的生物力学效应。

【】
  1]Vaccaro AR,Zeiller SC,Hulbert RJ,et al.The thoracolumbar injury severity score: a proposed treatment algorithm[J].J Spinal Disord Tech,2005,18(3):209-215.

  [2]李晶,吕国华,王冰,等.胸腰椎骨折脱位伤椎固定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5):293-296.

  [3]袁强,田伟,张贵林,等.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4):21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