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对肝癌、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殷涛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为探讨r-谷氨酰转肽酶(r-GT)、碱性磷酸酶(ALP)、肿瘤坏死因子(TNF)检测对肝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双抗体夹心法对168例各类肝病患者血清r-GT、ALP、TNF进行检测,并与11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结果 肝癌病人r-GT、ALP均明显高于肝硬化、肝炎病人,更高于对照组;所有肝病患者TNF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清r-GT、ALP、TNF联合检测对肝癌、肝硬化、肝炎诊断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r-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肿瘤坏死因子;肝病

近年来,有关r-谷氨酰转肽酶(r-GT)是实验性动物肿瘤癌前及肿瘤较早阶段的标志酶,在病理组织学中已广泛用作肝癌标记物,国内外已有报道[1]。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免疫调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周围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具有抗肿瘤、抗感染等多种生物活性,是细胞因子研究的热点。但r-GT、碱性磷酸酶(ALP)、TNF联合检测并用于对肝癌(HCC)、慢性肝炎的诊断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168例不同肝病患者检测r-GT、ALP、TNF,进一步探讨对肝病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定对象   

  我们选择168例各类肝病患者,其中HCC 71例,肝硬化(LC)3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CAH)65例;110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

  1.2  测定方法   

  r-GT和ALP均采用速率法,意大利scleva试剂盒,于奥林巴斯AU 5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由军事医学院提供,按说明书操作。

  2  结果(表1)

  由表1可见HCC、LC、CAH患者血清r-GT、AL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肝癌患者又明显高于肝硬化和肝炎组。所有肝病患者TN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病人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r-GT和ALP广泛存在于机体多种组织,因而在正常人血清中可测出低浓度的r-GT和ALP。在肝脏,r-GT由肝细胞线粒体产生,局限于肝细胞浆及肝内胆管内皮细胞中,从胆道排泄。患肝病时,肝细胞受损同时胆道受压,胆汁排泄障碍可致血中r-GT升高。由于癌细胞的逆分化犹如胚胎期(胚胎期肝细胞内r-GT含量为成年期30倍左右),使r-GT产生增多。同时癌组织本身或周围炎症刺激使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强,故而血r-GT进一步升高。ALP由肝细胞合成分泌至胆道排泄,同r-GT一样,当肝细胞受损,胆管内压增高,可使肝脏合成增加,胆道排泄减少,血中ALP升高。TNF主要由外周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慢性肝病患者肝内存放着大量枯否氏细胞,虽然未发现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有实验证明其功能在慢性肝病中是增加的,并且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TNF受体的数量也显著高于正常人[2]。TNF在慢性肝病过程中的致病作用可能是大剂量的TNF可以通过使丝氨酸蛋白酶的变化,间接引起肝损伤,因此慢性肝病的TNF增加对肝细胞有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r-GT、ALP、TNF联合检测对HCC、LC、CAH诊断,临床预后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而且比单项检测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参考】
    [1] 徐守伟,刘晓华,韩国庆,等.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肝组织中GGT、mRNA-H表达及意义[J].山东医药,
2009,49(7):60-61.

  [2] 罗清逢,高孝慈,龙尧,等.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IL-8和血浆选择素水平的检测及其意义[J].临床内科杂志,2001,18(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