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内合外联——构建辽蒙文化区域旅游圈 积极助力辽宁经济大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立 时间:2014-01-05
  1、构建辽宁省内部区域旅游圈的可行性分析
 辽宁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简称“辽”,寓意“辽河流域,永远安宁”,省会为沈阳市。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中国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是东北地区通往关内的交通要道,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全省陆地面积14.69万平方公里,地势大体为北高南低,从陆地向海洋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向中部平原倾斜;人口4319万(截至2009年年底),其中汉族人口占84%,还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4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55万人,占全省的16%;辖2个副省级市(沈阳市,大连市)、12个地级市。各市旅游资源丰富,东西有别,南北各异,江海并举,山泉相映,四季各有景,跨城不同俗。全省共有鞍山千山、鸭绿江、金石滩等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3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可见,我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省内构建区域旅游圈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实行多产品体系组合,比如,将空间距离较近的单位,根据各自特色,组成短途系列线路;将文化风俗特色较为鲜明的单位组成民俗文化系列线路;将红色景点组成教育系列线路,等等。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我省具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旅游业整体的发展情况,这些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以黄继光、邱少云两位同志的烈士墓所在地调查为例,即便是省内民众,对其所在地点也是知之者甚少;再以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授以英雄城市的丹东市为例,其知名度远不如井冈山、延安、遵义等地,如果说,延安是特定时代中国的红心,那么丹东可以说是一种国际主义精神的所在地,因此,我省这些资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挖掘利用。
总体来说,我省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完全具备构建省内区域旅游圈的条件,其中也一定大有文章可做。
2、努尔哈赤与成吉思汗的握手——构建辽蒙文化区域旅游圈的可行
   性分析
    成吉思汗与努尔哈赤,可以说分别是内蒙古与辽宁两省区地方文化的代言人,在两省区间,深刻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组合特色旅游资源,规划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打造国际型的旅游知名品牌,对两省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发展,一定会是如虎添翼,对我省更是大有益处。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发展辽蒙文化区域旅游,构建辽蒙文化区域旅游圈的可行性:
    第一,构建辽蒙文化区域旅游圈的地理优势。
辽宁省与内蒙古自治区在地理上相毗邻,而且交通方便,航线、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为构建区域旅游圈提供了交通保障,如图三所示。
内蒙古,面积1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436万人(2010年9月全区常住人口),旅游资源以草原为主打品牌,伴有森林、山地、沙漠、湖泊等;辽宁省陆地面积14.69万平方公里,人口4315万,旅游资源融合了海洋、山、水、洞、府等。内蒙古辽阔粗犷,是典型的塞外风光,而辽宁省则相对更加秀美精致,颇具南国风情。两省区旅游资源有诸多互补之处,因此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不易产生产品重复和审美疲劳,这也是构建区域旅游圈的产品特色保障,如图四所示。

    第二,构建辽蒙文化区域旅游圈的人和优势。
从两省区的文化代言人来看,努尔哈赤与成吉思汗同属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并且均是其所处时代的杰出领袖,女真人与蒙古人所建立的王朝在历史上都曾盛极一时,在血缘和文化上又有诸多融合传承。这些,就从根本上奠定了两省区旅游资源既各具特色又相融相通的文化基础。
今天,两省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是日益广泛,联系更加密切,比如:   
2010年4月16日至18日,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学习考察团来辽宁省考察学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在座谈讲话中说到,内蒙古东西狭长,横跨东北、华北、西北3个经济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决定了内蒙古必须加强和周边省区的联系……只有主动融入东北发展,积极接受东北的辐射和带动,才能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更大发展。这充分表明,内蒙古自治区亦有与相邻省市、地区积极合作的意向。
    再比如,内蒙古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09年开始,与辽宁省朝阳市水库管理局共同在阎王鼻子水库进行大银鱼的人工养殖开发。几年来,通过此项合作,不仅使大银鱼生产技术得以推广,实现了技术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经济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近年,辽宁部分港口的陆港建设发展已深入到内蒙古自治区内的部分城市,打通了欧亚大陆的出海口,更是加深了两省的关系。
在两省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的交流基础之上,如果区域旅游圈的构建能够整合资源、携手发展,势必将对地区经济贡献巨大,区域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必将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
第三,辽蒙文化区域旅游的线路规划。
内蒙古东西横跨2400余公里,南北飞跃1700公里,辽宁省仅是其相毗邻的八个省区之一,因此辽蒙文化区域旅游圈的构建应根据线路长短,划分为大小不同的次级圈。
内蒙古由东向西主要以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草原大概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以通辽市为中心的科尔沁草原和以赤峰市为中心的昭乌达草原,分别与辽宁省西北部阜新、朝阳二市相毗邻。阜新、朝阳二市,在辽宁省的发展排名中,较为靠后,因此,完全可以考虑以其地理上的优势,与内蒙古通辽、赤峰二市合作发展区域旅游,这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大有益处。
在内蒙古境内,如果仅就草原单项旅游产品来说,则各盟市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而在辽宁省境内,各市的旅游产品均别具特色,这就需要在全面了解、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将辽宁省的各市旅游资源与内蒙古的草原旅游资源,根据市场需要推出不同的产品体系。对于天数较多、线路较长的旅游产品组合来说,其选择范围也就越广,需要进一步的组合。这里举一个天数较少,线路较短的简单例子:
“辽蒙文化在身边——内蒙古通辽,辽宁阜新、朝阳三日游”
第一天:内蒙古通辽市——草原特色旅游,以及参观藏传佛教寺庙,地方特色产品企业(麦饭石加工、蒙牛工业园、罕山牛肉干等)夜宿蒙古包;
第二天:午餐后乘坐4310次(12:25—15:55,3.5h)前往阜新,入住宾馆,市容游览,夜宿阜新;
第三天:早餐后,参观阜新地质奇观,摩崖造像,东藏瑞应寺等,午餐后乘大巴车前往朝阳(140公里,2h),游览综合性旅游区,凤凰山,古街,鸟化石公园等处。返程。
    (此线路所列景点组合有待于进一步考察完善)

此条线路为较短线路,三天左右可完成,主要依托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行程轻松,可作为周末短途游线路进行市场推广。
(二)构建区域旅游圈的具体措施 
我国东北地区是较早提出旅游合作构想的区域之一,但就旅游合作整体形势来看,进展尚缓慢,无论是宏观环境、规划战略还是企业人才方面都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为推进区域旅游圈的构建进程,当务之急,是要从市场、制度、产业、企业及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有重点、有次序地尽快解决,抓住主要矛盾,挖掘各个区域单位的优势,实现旅游产品的有效、高质组合,这是实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
1、旅游产业从业主体的结构升级
东北地区的城市多以资源型为主,辽宁省即是典型代表,这其中存在很大成分的历史原因,所以,其第三产业起步较晚,旅游业更是如此,因此在管理和服务水平上,较其他较发达省份相对滞后,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在辽宁省境内,东部与西部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象比较明显,旅游业收入差距也较大。这就要求西部旅游业从业主体努力提高合作的硬件配套水平及软件管理水平,积极与东部旅游部门合作,为区域旅游圈的构建创造优良的软环境。
为积极促进区域旅游圈的构建,政府方面可积极鼓励官方、民间的多种形式交流,搭建桥梁,省区内部、省区之间,多方位、全方面交流,鼓励和支持资质高、规模大、信誉好的旅游企业在区域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联营重组并开展业务;以资本、资源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在从业人员结构方面,也亟需升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存在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并缺乏统一标准的规范培训。从业人员是联系行业各环节的关键,因此,提高入行门槛,将服务业综合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促进行业更高水平发展的重中之重。
2、区域旅游圈品牌的整体塑造
辽宁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旅游产品体系的完整性上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整合。如欲打造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旅游圈品牌,首先要解决的便是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大力提高产品得适应性和品牌价值。这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区域内各单位以及与跨省区相关各单位,统一协调、加强沟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进而形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做到有重点、有区别、有创造性的开发,将区域旅游圈形成一个整体推向市场,这样才能够提高竞争力,从而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具体来说,第一,辽宁省具有浓厚的满清历史文化,如能够将之与酒店、商场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文化创意结合,打造城市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则对多产业共生协作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要重视培育核心旅游产品,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借鉴已成功的经验,将森林、冰雪、界江、湖泊、湿地、熔岩、海洋、洞府等单项产品进行专门规划、升级,形成极具特色的旅游品牌;第三,要不断开发、完善综合性的旅游产品,这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的最佳途径。有效利用交通便利条件,发挥交通点、轴优势,在国际、国内市场适时、适地推出应对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特色产品体系,以避免因季节、气候等原因造成的行业畸形发展。
3、区域旅游圈的维护宣传
区域旅游圈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区域旅游市场统一运作的层面上来,实现行业各环节积极运转,各要素自由流通。因此,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制度,消除区域内各单位之间的壁垒,是区域旅游圈发挥作用的前提保障,更是这一发展模式的魅力所在。所以,政府方面的重视,政策法规的出台完善,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与管理尤显重要。
在市场推广方面要做到:第一,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多渠道立体化宣传。在国际、国内市场建立和完善区域旅游信息网络。第二,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立区域旅游营销理事会,充分发挥相关利益主体的力量,统一进行整体形象营销推广。第三,积极申办、筹划、参加行业相关国际和国内会议、活动。将区域旅游形象形成一张精彩独特的名片向全世界呈现、递出。
对于区域旅游圈的构建、完善,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以期深刻挖掘、全面体现旅游业的价值,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贡献最大力量。本文尚有诸多亟待完善之处,愿与朋友们多多交流,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经济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     旅游报,2010-01-18
[2]周永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稿汇编,2011-04
[3]常丽.“十二五”时期辽宁经济发展战略[J].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   稿汇编,2011-04
[4]李飞.循环经济与辽宁经济发展模式创新[J].中共辽宁省委党校    讲稿汇编,2011-04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