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别“偷”了孩子的未来——试析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意识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所有罪恶都来自“偷窃”,污染地球就是偷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在其发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实践中,通过官、产、民、学四方面把“天人调谐”思想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能动的文化意识,构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意识环境。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文化意识;天人调谐

  “所有罪恶都来自‘偷窃’。说谎,等于偷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污染地球就是偷了孩子的未来;不做我们该做的环保,就是偷了全人类生存下去的最后机会。”这是阿富汗着名小说《追风筝的孩子》中一段令人震撼的话,警告人们要寻求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这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萌芽。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有健全的法规体系、完善的政策机制、高端的技术手段,更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意识环境来支撑。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文化意识的角度看待循环经济,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改弦易辙。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底蕴

    什么是文化?梁启超先生《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循环经济与文化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表现为循环经济发展中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因此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发展模式。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中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流派纷呈,观念杂陈,但其主导精神都是主张“天人调谐’的。从理论上看,“天人调谐”思想融会在中国三大传统思想儒家、道家、佛家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认为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在国家政策上则表现为重本抑末、重农轻商,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到生态平衡或致力于环境保护,但客观上制约了对环境的破坏;儒家的中和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提倡忠恕之道、掣矩之道,就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时,要设身处地的将对象与自己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共同生存、交流与合作,这样的观念不仅影响到人对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人对其他动物、其他生命的态度,有助于培养人们一种善待自然物的心态。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阪依,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道家无为的思想,反对对自然界、对其他生命,尤其对动物的人为干预和钳制,强调一种自然的秩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节制物欲的思想,不仅应用在消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预先的防范上,凡是有可能引起物欲的地方,就开始进行节制。以汲水为例,道家提出宁愿用人力而不用机械,不是不知道方便省力的机械的好处,而是不想把人的聪明才智用于发展物质利益的方向,不想开启放任物欲的匣子。这就从源头上扼制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佛家的清心寡欲,不主张人们通过不断追求物质上的富裕,增加生活中占有物品的数量,而注重的是人们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样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消费观念,大大减少了人们对外界的索取,有利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减轻了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自然的承载。
    因此,“天人调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朋友,它是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矛盾重要的价值标尺、深厚的理论资源。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善待自然的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人与白然的和谐统一,蕴涵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调谐思想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继承与发扬“天人调谐”理念,不仅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当今各国家人民由于异化和无限制的欲望膨胀而带来的道德污染、心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多角度多途径培养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徒有先进的“天人调is思想是不行的,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人们的文化意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针对中国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所处阶段,要把“天人调谐’的文化底蕴贯穿到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官”—引导全局
  政府应将“天人调谐,的理念贯穿到政务中去,不仅应为各经济体提供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经济环境,也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从宏观层面逐步影响各经济体的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
  首先,各级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从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自觉性和责任感。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纳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让其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政府应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制度依托和政策支持。包括建立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等,并进行切实有效的宜传、实施、监督和考核;制定并落实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环保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如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在政府倡导下,在企业间建立一种介于企业和政府间的中介组织—循环经济促进组织,成为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超越市场主体,发挥其干预、指挥和协调作用,实现企业间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对企业循环利用提供技术咨询、转让、合作等服务,协调整个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企业行为,仲裁企业争端。
  再次,政府率先采取绿色采购行动。‘败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有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采购几乎涉及政府办公的所有环节,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随着经济发展将会逐年递增,必然会对国民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此外,中国自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循环经济法》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政策。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应当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

    (二)“产”—发展生态产业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在企业的发展中贯彻‘厌人调iK的思想,建立生态产业。
  首先,建设具有循环型思想的企业文化,将“天人调谐”,作为经营指导思想。企业应转变观念,把节约的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制造、消费、使用和处理以及再利用的全过程;使用绿色包装或一些替代资源;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来灌输企业文化,使之潜移默化于员工的思想行为之中,从而使循环型企业文化既渗透于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无形的、强大的动力。
  其次,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也称为绿色生产,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少化的一种综合措施。企业要针对自身面对的关键问题采取综合措施来实现清洁生产,主要途径有:在产品设计和生产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广泛开展“生态设计',和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注重从源头削减和控制污染物产生,为社会提供高品质、低环境负荷产品;综合利用资源,开发二次资源;在绿色生产过程中防止物料流失,对废物要进行综合利用;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开发更佳的生产流程;改进和发展绿色技术,搞好污染防范及末端处理等等。
  最后,积极推进绿色服务。生态企业不仅其开发、生产、经营的产品,都要是符合IS014001认证标准要求的绿色产品,如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而且要大力推进绿色服务。一方面,积极推销绿色产品,搞好绿色维修等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绿色咨询服务活动,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以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励每个消费者自觉节能、节水,搞好垃圾分类回收等,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生态企业的良好形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