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06-01

首先,推进标准化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改善社会发展质量的必然要求。面向社会领域推广标准化工作手段,逐步改造传统的经验型、运动式、零散化、临时性工作方式,建立现代的常态化、可量化、自愿化、制度化工作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联动发展,避免“市场强、社会弱”、“市场监管手段到位、社会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出现。

其次,推进标准化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健全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方式。在效能层面,坚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理念,围绕安全漏洞制定标准,围绕薄弱环节健全标准,围绕重点部位实施标准,围绕关键岗位评估标准。在制度层面,将政策法规细化为具体标准,将内部规定转化为公开标准,将基层经验优化为通用标准,将基本诉求深化为兜底标准。在机制层面,广泛实施社会管理相关标准,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资质合理认定、服务规范竞争、绩效科学评价、职业分类指导。

再次,推进标准化建设是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强化社会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标准作为微观制度,可以发挥贯彻上级政策法规和固化基层通行做法的桥梁作用,可以发挥明晰对外服务要素和规范对内管理流程的载体功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标准化发展目光投向基层一线,将标准化发展资源投入基层一线,着力在基层把常见的情况规范处理、把零散的事务统一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明处理、把随机的因素稳妥处理,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管理由无序变有序,更好发挥社会管理强基固本作用。

推进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第一,通过政策创新抓推进。一是在顶层设计方面,贯彻落实《质量发展纲要(2011年—2020年)》等宏观政策,围绕社会建设重点和党委政府关注热点,制定加强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指导意见及行动方案,提出倾斜性措施或制度性安排。二是在质量评价方面,既针对社会领域突出质量问题,建立健全计量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政策;也针对社会管理与服务绩效考核,建立标准化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实施相关量化评价政策。三是在激励保障政策方面,将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与经费分配政策、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市场化收费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评比表彰项目挂钩,支持达标机构、项目乃至人员优先发展,不断激发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动力。

第二,通过重点环节抓推进。一是在硬件建设环节,贯彻落实相关建设标准,加快社会养老、社区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设施建设,加快优抚安置、社会事务、流动人口管理等领域场所改造,改善社会管理与服务环境。二是在资源分配环节,贯彻相关政策标准,进一步明确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领域资源配置类别、方法流程和甄别条件,促进社会管理资源公平公正配置。三是在服务监管环节,贯彻落实相关服务标准,重点开展社会救助服务、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完善社会服务竞争、评估与监督机制。四是在机构运行环节,参照相关合格评定、等级评定标准,重点探索关键部门、重点部位、窗口岗位标准化建设,推动全员全方位参与标准化管理。

第三,通过统筹兼顾抓推进。一是在发展布局上,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坚持把社会管理标准化放在社会建设全局工作来定位、来谋划,融入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去思考、去组织,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总体布局去安排、去落实。二是在发展目标上,处理好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既认清社会管理标准化刚起步的阶段性特征,抓紧研制一大批标准,启动一大批项目,培养一大批人才,尽快形成规模效应;也坚持质量为本,在实践中检验标准、运用标准、完善标准,实现社会管理标准化良性运行。三是在发展方式上,处理好重点与一般之间的关系。既从领导重视、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社会管理业务领域入手,加大社区建设、养老服务、流动人口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领域标准化建设力度;也兼顾其他业务领域标准化建设需求,通过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带动其他领域共同发展。四是在发展策略上,处理好试点示范和全面推进之间的关系。既发扬先行先试精神,鼓励相关地区和单位因地因时制宜开展试点,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也鼓励各地从局部试点向全面推进突破,为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