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4-06-01

社会管理标准化的概念与特征

社会管理标准化是社会管理主体为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对在社会管理实践中重复出现、需要协调统一的活动,进行科学总结和提炼,形成正式标准并进行推广实施和持续改进的过程。

现代社会管理既是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服务并依法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成员开展自我服务并依据法律法规、行规标准和公序良俗进行自我规范和调节的过程。因此,社会管理标准化既遵循标准化追求最佳秩序、谋取最大效益的基本使命和共同使用、重复使用的基本特征,也服从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出自身发展特性。

一是专业性。标准与法律等行政规制手段相比,无论成因机理、编制方法,还是发布方式、运行程序,都有专门要求。开展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重在健全社会管理标准研制规程,促进专业制度建设;重在培养社会管理标准化业务骨干,促进专业队伍建设;重在组建相关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促进专业组织建设,强化社会管理标准化的专业属性。

二是政策性。与工农业标准化相比,社会管理标准化侧重公共领域资源分配、管理规范与服务提供,具有公共决策的显著特征,既强调标准制定的政策依据,也重视标准实施的政策效力。开展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重在坚持政策导向,将针对同一事物的各类法规政策条款汇聚凝练为操作性强的具体标准,切实发挥微观标准对宏观政策的细化与补充作用。

三是开放性。与工程技术标准化相比,社会管理标准化提倡人文关怀,讲求开门制定标准,强调社会广泛参与和各方利益协商一致。开展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重在坚持开放导向,鼓励各类主体参与标准研制,积极吸纳各方意见,着力提升社会管理标准化的参与度与认可度。

四是层次性。开展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重在建构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协调的标准体系。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层面,主要着眼于制定实施最低标准和共性标准;在地方标准层面,主要着眼于制定实施高于全国水准的地方标准,或在空缺领域优先出台地方标准;在机构标准层面,主要着眼于建立健全范围更广、水准更高、要求更精细的内部标准体系。

推进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