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周转房管理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宁 时间:2014-05-28

   摘要: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因住房问题无法妥善解决而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周转房作为过渡性住房解决方案被各高校广泛采纳。高校周转房的存在,不仅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周转房缓解了新引进人员的购房资金压力,使这部分教师在短时期内有房可住,这是稳定高校教师队伍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校;周转房;管理

  高校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任。保障教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职工队伍的稳定和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研究表明,高校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表现在四个方面:事业发展、住房安置、配偶就业、子女上学。在当前商品房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住房安置已成为非常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因住房问题无法妥善解决造成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由此可见,高校的住房保障工作对提高学校竞争力的作用不可忽视。
  现代社会人才流动日益频繁,高校需要不断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1998年国家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后,新教师在购买住房方面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为此,周转房作为这部分员工的过渡性住房解决方案被各高校广泛采纳。
  高校周转房存在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高校规模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各高校引进了大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充实师资队伍。然而,由于新引进人员没能赶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货币化补贴没有落实或落实时已经错过了购房的好时机,高校无房人员逐年增加。
  由于住房补贴政策制定得过早,并且没有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过低的补贴根本不能应对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涨。以天津市为例,1999年制定的职工住房补贴标准为每平方米804元,而2010年1月天津市市内六区新商品房均价为每平米12650元,二手房均价每平方米8850元。商品房价格连年上涨,已超过一般职工的购买能力。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但受到房地产升值预期的影响,房价在短期内难以下降。其结果是教师难以利用政府住房补贴购房来满足住房要求。
  新增教师中大部分是刚毕业的青年硕士、博士,绝大多数来自高校所在城市以外地区,收入也普遍不高,加上没有什么经济积累,住房公积金和补贴基数也较低,在目前房价和收入水平相差较大情况下,要购买商品房显然不现实。
  高校引进人员虽然都经过面试、试讲等环节,但毕竟需要一个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要求引进人才刚到一个新城市就购买商品房也是不客观的。因此,由学校为引进人才安排各种形式的周转房,待其工作一段时间,适应工作岗位并具备购房能力时再购买商品房,才是现实可行的做法。
  高校周转房存在的可行性
  自从住房实行货币化分配后,高校停止了实物分房,但大部分高校在历次住房分配中都剩余了部分房源。为了盘活这部分资产,可以用这些余房作为新引进教师和青年教工的短期周转房。这样,既能解决引进人才的无房之忧,也能使高校的固定资产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由于高校扩容,大部分高校已由城市中心区迁至城市边缘,高校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大幅增加。为保证师生生活便利,高校在新校区均建立了生活服务区,如能在生活服务区建设专用的教师周转房,不仅能解决学校新教师的居住问题,也能使高校闲置土地得以合理利用,优化高校资源。
  高校周转房管理要点
  高校周转房是国家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分配阶段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实践中的探索,是高校公有住房在用房制度上的改革创新。高校周转房的分配和使用带有一定的过渡性质,教职工最终要靠自身能力来改善和解决住房问题。在高校周转房管理实际工作中,应贯彻以下原则。
  高校周转房管理的一般做法:提供房源、学校分配、房租自担、房源回收。就是说,学校为引进人才提供可供周转的住房,由学校住房管理部门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和制度将周转房分配给新引进教工,住房的租金由教工本人负担,在周转期满后,再由住房管理部门将住房收回,这样就完成了住房的一个周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