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夏冰 时间:2014-03-26
  2.2 人力资源管理是档案馆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档案馆的核心岗位,如采访、编目、咨询、系统维护等业务部门的工作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特点,一般都由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从事。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些技术人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成就需求、尊重需求及求知需求。因此,单位领导应该充分重视他们的作用,尊重他们的价值,尽量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以此激励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此外,鉴于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模式逐步以简单的借换转向信息化、专业化、专门化,图书馆的专业人才、专门人才和知识专家将承担起图书馆发展规划的参与者、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者、知识的创造者这些角色。为了使他们适应这些职能要求,胜任这些任务,需要有意识、有计划的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在职教育等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从事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各种技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知识和信息服务的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档案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2.3 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档案馆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档案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用户知识和信息需求向多样化、个性化、专门化方向发展,致使档案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转变为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和信息资源服务,极力满足用户的需求。档案馆将真正实行“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型服务理念,一切服务工作都将围绕用户的需求主动来开展,能否抓住用户将决定档案馆的发展命脉。把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落实到档案馆的具体工作中,便要求档案馆以用户为根本,以用户为中心,研究用户的知识结构、知识信息的需求动向和他们需求的针对性、特色性,全面了解用户需求,并对此做出快速积极的反应,实现档案馆的真正价值。
  2.4 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档案馆其它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需要,除去人力资源这一首要的能动性要素外,文献、资金、设备、技术等其他资源特别是知识和信息资源能否得到用户充分利用、发挥其价值,以及档案馆的整体效益能否得到提高等,最终也都将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有效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充分结合,将极大地提高档案馆知识的利用率,从而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
  三、档案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模式
  目前我国档案馆还没有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国内外现有的档案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国家设立的标准准入制度作为人员管理的依据。如档案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
  (2)突出对专业对口部门服务的资格认证制度。如档案馆学科馆员制度等。
  (3)各单位自行制订的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制度。如奖惩激励制度等。
  (4)通过行政手段设立相关的档案馆人员编制政策来达到提高馆员素质的目的。如定岗定编等。
  
  参考文献:
  1.韩伟之、郑宇豪、金琦:档案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0年
  2.李龙燕;档案馆人员优化问题浅议[J].云南档案,2000(1)
  3.毛福民;开拓创新,埋头实干,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档案事业[J].2000-12-9
  4.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