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转型期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5

[摘要]由于我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诸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初次分配秩序混乱;机会不平等因素大量存在;效率机制不健全。鉴此,应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1是加快发展;2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是深化工资制度改革;4是切实加强对初次分配的宏观调控。 

 [关键词]分配秩序 机会平等 效率机制

  尽管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还很不完善。按国际公认标准确定,2001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仅为69%,这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仍处于转型期。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必然具有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特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和政策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还没有完全到位;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原有体制和传统理论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这就决定了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必然存在诸多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是至关重要的。

  1、转型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渐进的,必然要经历较长的转型期。在转型期旧体制的“惯性效应”、新体制的不完善、体制转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都会导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不规范、不合理。由此而产生的转型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初次分配秩序混乱。分配秩序是分配规则的外在表现。分配秩序混乱,指分配规则不规范、不合理的无序状态。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有3个分配主体,即劳动者、企业、政府。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3种原始收入,即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获得的劳动收入、企业以盈余的形式获得的经营收入、政府以生产税净额的形式获得的纯收入。初次分配秩序的混乱状态集中表现在3个分配主体在分配中存在的问题。(1)政府管理部门,如国有资产管理、税务等的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管理和监督缺位、失职和渎职现象严重,寻租行为普遍,致使国有资产和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纯收入大量流失。1方面,某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勾结不法分子,把国有企业转制当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1次“免费午餐”,以侵蚀品牌权和专利权、低价评估、降价转让或拍卖等形式,把国家所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转为企业所有或私有化。另1方面,某些管理部门、垄断行业的领导及有关工作人员利用本部门、本行业的特殊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大搞权钱交易,将巨额财政资金、国家税款截为已有。(2)1些企业经营者采取非法手段谋求企业利润。国有企业经营中行为短期化现象较为严重;集体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多本账、设立小金库等现象较多,偷税、漏税、骗税严重存在,将巨额应纳税金转为企业盈余。(3)从总体来看,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制度内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依然存在。同时,还存在4个突出的问题:1是国企职工享有的补贴、津贴、奖金、实物分配等制度外收入名目繁多,难以搞清真实情况,更谈不上有效约束;2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务消费大多采取实报实销的形式,不受约束,弹性很大;3是那些受行政权力或部门利益保护的行业,通过垄断经营获得高额利润而形成的职工收入远远高于1般行业的职工收入;4是在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确定普遍随意性较大,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2.机会不平等因素大量存在。机会平等即起点公平,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大致平等的条件和规则下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具有参加劳动平等地获取收益的机会。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作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合理起点的机会平等远未形成。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由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多层次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突出表现在城乡2元经济结构的差异、东西部差异、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2)垄断普遍存在。突出地表现为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这是行政权力作用的必然结果。由于受到政府的保护,金融、邮电、保险、航运、电力等行业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这些行业及其所属单位,凭借垄断地位构筑市场准入壁垒,获得垄断利润,还在吸纳就业方面采取垄断措施。其结果,影响了利润率的平均化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地方保护主义支配下,1些地方政府热衷于自成体系,凭借行政权力阻止本地资源外流和外地竞争性产品进入。其结果,本应统1开放的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域分割。(3)政策倾斜和政策缺位。政策倾斜,指国家对某些地区和企业所实行的优惠政策。这主要表现为对经济特区的地区优惠政策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政策缺位,指国家在某些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1是实现不同所有制经济单位公平社会负担的政策;2是有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户籍政策;3是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4是限制行业和地区垄断的政策;5是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谋得的政策。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和削弱着公平竞争,从而导致机会不平等,即起点不公平。

  3.效率机制不健全。效率是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的总称。它所反映的是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的程度。实现效率最大化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目标,是增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总量、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水平的前提。效率分为宏观效率和微观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2者有机结合起来,即立足微观效率、着眼宏观效率。效率机制是保证并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机制。它的这1功能是通过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潜能实现的。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效率机制逐步形成,尚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机制和激励机制两个方面。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发挥基础和主导作用,宏观调控机制发挥引导、协调、监管作用。目前,2者的作用都未能得到应有发挥。由于市场不规范、市场分割、市场管理乏力等,在资源配置中,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市场机制在1定程度和1定范围失灵。同时,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宏观调控机制的职能出现某种程度的扭曲,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该退出的没退出,仍以行政力量直接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该强化的没强化,对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监管不严,对破坏社会资源的行为打击不力。这种状况影响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是工资机制。目前,我国的工资机制没有很好地发挥激励的功能。这主要表现在工资结构不合理和技术、管理人员工资偏低两个方面。在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总额中,包括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等的平均分配的部分占的比重较大,效益工资占的比重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在提高企业效益中的劳动贡献,影响着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这在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表现得比较突出。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独立因素。然而,在我国现实中,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与1般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没有拉开,普遍较低。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员之间、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没有拉开。他们的工资收入不能充分体现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的贡献。这直接影响着技术人员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经营管理者搞好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还助长了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务消费。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2、转型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治理对策

  鉴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的问题,围绕规范初次分配秩序、营造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健全效率机制,应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对策。

  1.加快发展。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存在的种种问题,总的来说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发展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因而加快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