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则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怀源 时间:2010-08-12

 一

第三简,李朝远先生读作“子又(有)臣 (万)人,道女(汝)思老,丌(其) (家),夫”。解释说:“‘道’,从,由也。《管子·禁藏》:‘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尹知章注:‘道,从也。’‘思老’,‘思’有考虑之义,‘思老’当近乎下简的‘老老’。‘丌 ’,疑即‘齐家’,虽然上古音‘丌’、‘齐’并不直通。”[1]P265

    李先生的考释和句读似可商榷。

一,这个“从”是介词,是“自、由”的意思,“从汝思老”语意难通;且依李释,“道汝”是介宾结构,做“思老”的状语,那么“思老”的主语是什么?我们找不出隐性的或显性的主语,这在语法上说不过去。如果认为“道”的宾语是“女(汝)思老丌(其) (家)”,则后面应该还有主句,但下文是一“夫”字,显然“道女(汝)思老丌(其) (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一个做状语的介宾结构。这种矛盾只能促使人考虑:“道”当另行解释。

二,上古音“齐”从纽脂部,“丌(其)”见纽之部,作代词时为群纽之部,读音相差极远,似无相通可能。李先生用一“疑”字,是自己也不能肯定。

三,如果李先生的这两处考释有误,则“‘思老’当近乎下简的‘老老’”的说法也值得怀疑,“道女(汝)思老,丌(其) (家)”的句读问题也可另行考虑。

笔者以为,“道”当读为“”,“辅助”之意。《尔雅·释诂·下》:“導、左、右、助,勴也。”邢疏:“教导即赞勉,故又为勴,《说文》云:‘勴,助也。’不以力助以心助也。[2]P2573今本《说文》作“ ”:“助也。从力从非,声。”[3]P292《段注》:“力去其非也。”[4]P699《集韵·御韵》:“ ,或从慮。[5]P114则是“导”由“教导”义引申为“赞勉”义,再由“赞勉”义引申为“助”义。本简文句应为孔子答中弓之言,“子”应当是 “夫子”之残,指“季桓子”。《论语·卫灵公》“今由與求也,相夫子”,[6]P2520孔子即称季氏为“夫子”。第十六简有“含(今)女(汝)相夫”,“夫”当是“夫子”之残。附简也有“夫子唯又(有)與(舉)”一语。“臣”指的是家臣、臣子。《礼记·礼运》“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孔疏:“大臣谓大夫以上……小臣士以下。”[7]P1418这里是指季氏的家臣。“万人”是泛数,不是实指,是说季氏的家臣很多,而非实有上万人。第二简云:“夫季氏,河东之盛家也”。既为盛家,家臣很多是很的。“汝”称代“中弓”。“思”当从李释。“老”是“终老”的意思,这里是指毕生效命。“丌(其) (家)”之“丌(其)”为代词,称代季氏,“丌(其) (家)”为偏正短语,不是“齐家”(动宾短语)。“家”即《论语·卫灵公》“有国有家者”[8]P2520之“家”。 “丌(其) (家)”是“老”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老其家”又是“思”的宾语。那么简文的意思是说:季氏有许多家臣,他们辅助你谋划终生效命于季氏。本简应读为:“子又(有)臣 (万)人,道()女(汝)思老丌(其) (家),夫……”

                                

第七简有“惑 辠”一语,李朝远先生读作“赦过与罪”,说:“‘惑’通‘赦’,宽免。‘赦’,铎部书纽;‘惑’,职部匣纽,职、铎对转。”[9]P268此说似可商榷。

首先,职、铎没有对转关系。对转是指同一类的阴、阳、入三个韵部(它们的主要韵腹相同,韵尾不同)可以相互转化。“职”是与阴声韵“之”部和阳声韵“蒸”部相配的入声韵,“铎”是与阴声韵“鱼”部和阳声韵“阳”部相配的入声韵,二者同为入声韵,何得对转?当为旁转关系。上古汉语语音中,对转是比较常见的,“至于旁转、旁对转、通转,都比较少见。”[10]P17仅据职、铎旁转的关系定“惑”通“赦”条件并不充分,“赦”,“书”纽,“惑”,匣纽,声母并不相近。据黄焯先生《古今声类通转表》,从上来看,“书”纽与“匣”纽相通,仅有五例,现抄录于下:

“夾:《玉篇》胡颊切,又音闪;郝:《类篇》曷各切,又施双切; :胡甘切,又舒瞻切;挟:檄颊切,又尸牒切(又即协切);眴:黄絢切,《史记·项羽本纪·索隐》音舜。”[11]P37

第一例似乎是误合两字所致。《说文·大部》:“夾,持也,从大侠二人。”小篆作“ ”《唐韵》古狎切。[12]P213同页《亦部》:“夾:盗窃褱物也,从亦,有所持。俗谓蔽人俾夾是也。弘农字从此。”小篆作“ ”。《唐韵》失冉切。隶定后二字同形。《玉篇》虽分收“大”部之“夾”与“亦”部之“夾”,但释“大”部之“夾”为“古洽切,近西廂也,又古恊切”[13]P80;释“亦”部之“夾”为“胡頰切,《说文》:‘盗竊也,物也,亦持也。’又音閃”[14]P82。知《玉篇》“亦”部之“夾”为合二字为一字。

若上例推断不误,则第四例为第一例类推所致。

剩下三例的两个音,虽然分属匣纽,书纽,但韵部相同。与“赦”、“惑”情况不类。

从谐声偏旁来看,似未见匣纽,书纽字相谐的。

综上,读“惑”为“赦”不可信。笔者以为,“惑”当读为“宥”,“ ”读为“赦”。“惑”疑纽职部,“宥”疑纽之部,双声,之职对转,语音极近。从谐声上看,“惑”读为“宥”也是可信的。《说文·宀部》:“宥,宽也,从宀有声。”[15]P151“惑”从“心”“或”声,刘兴均先生研究,“有”、“或”本为同源词。[16]P102-104“有”古籍中常与“或”通用。《诗经·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17]P623《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有,假借为或,即域字。”[18]P198《广雅·释言》:“宥,赦也。”[19]P145《左传·成公三年》:“各惩其忿,以相宥也。”杜注:“宥,赦也。”[20]P1900

《说文·心部》有“ ”字:“趣步 也,从心与声。”[21]P219这里当是借字。若依李释读为“与”,语意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语言具有对称机制,古汉语讲究结构对称,同义并举是古汉语里常见的结构。出于这个考虑,“ ”当读为“赦”。“ ”上古音以母(喻四)鱼部,“赦”书纽铎部,“以”、“书”旁纽,“鱼”、“铎”对转。且“赦”从“赤”声,《说文》或体作“ ”,从“亦”声,“亦”为“以”纽。

《周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孔疏:“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寛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22]P52本简文“惑 辠”若读为“宥过赦罪”,与之大致吻合。

综上,“惑 辠”当读为“宥过赦罪”。

第十九简李朝远先生读作“山有堋(崩),川有滐(竭), (日月)星 (辰)猷(犹)差(左)民,亡不又(有) (过), (贤)者……”[23]P277

李先生的读法似可商榷。问题有二:一,前面说“山有堋(崩),川有滐(竭)”,是不祥,紧接着说“ (日月)星 (辰)猷(犹)差(左)民”,是吉祥,语意相反,后面又说“亡不又(有) (过)”,又是不祥,语意不够通畅;二,照李先生的读法,“亡不又(有) (过)”就没有主语了,在文句中也无法找出隐含的主语,语意也是不顺畅的。细审文意,当是说,山、川、日月星辰均有不祥之时,民众也均会有过错,贤者当起而振之。笔者以为应当读作:“山有堋(崩),川有滐(竭), (日月)星 (辰)猷(犹)差,民亡不又(有) (过), (贤)者……”“差”不必改读“佐助”之“左”。《说文·左部》:“差,貳也,差不相值也。”[24]P99《段注》作“差, 也,左不相值也。”解释说:“ ,各本作貳;左,各本作差,今正。 者, 之假借字。心部曰:‘ ,失当也。’‘失当’即所谓‘不相值也’。……左之而不相当则差矣。”[25]P200“差”是失当,差错之意。《尚书·吕刑》:“察辞于差,非从惟从。”孔传:“察囚辞,其难在于差错,非从其伪辞,惟从其本情。”[26]P250本简文是说日月星辰的运行出了差错,违背了常道。

                             

第二十简有“含(今)之 (君子),孚 (过) 析,戁(难)以内(纳)谏”一语,对于“孚 (过) 析”,李朝远先生的考释付诸阙如,说:“义不详,待考。”[27]P278

笔者以为,“孚 (过) 析”当读为“保过 (扞)婞”。现申说于下。

“孚”当读作“保”。“孚”滂纽幽部,“保”幫纽幽部,旁纽,叠韵。《说文·人部》:“保,养也,从人,从 省, ,古文孚。”[28]P61《段注》作“从人, 省声, ,古文孚。”[29]P365“孚”本为“保”之声符。本简“保”是保有,持守的意思。《诗经·大雅·崧高》:“南土是保。”郑笺:“保,守也。”[30]P567“保过”是说死守自己的过失,不予承认,不肯改正,文过饰非。《汉书·刘歆传》:“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31]P655“保残守缺”与此处的“保过”相类。

”即“ ”。《说文·戈部》:“ ,盾也,从戈旱声。”[32]P266《说文·日部》:“旱,不雨也,从日干声。”[33]P138从“旱”声与从“干”声无别。“扞”“捍”同字也可证明。当读为“扞”。《说文·手部》:“扞, 也,从手干声。”[34]P257《段注》:“ 当作枝,枝持字古书用枝,亦用支。”[35]P609段说甚是。“扞”也写作“捍”。《集韵·翰韵》:“捍,卫也,或作扞。”[36]P127 ”见纽元部,“扞”匣纽元部,二字旁纽,双声。“扞”有“保卫”与“抵挡”义,二义相反而实相成,“保卫”对己而言,“抵挡”对敌而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本简文是“抗拒,抵制”之义。《礼记·学记》:“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郑注:“扞,坚不可入之貌。”孔疏:“扞,谓拒扞也。”[37]P1523

“析”当读为“婞”。“析”心纽锡部,“婞”匣纽耕部。锡、耕对转。心纽与匣纽多相通之证:从谐声上看,“亘”,心纽,而从“亘”之“桓”、“狟”、“絙”、“洹”“峘”均为匣纽;从一字异读上看,“絢”,荧绢切(匣纽),又须伦切(心纽)。“析”读为“婞”,语音上是没有问题的。《说文·女部》:“婞,很也。”[38]P263《段注》:“很者,不听从也。”[39]P623《离骚》:“鲧婞直以亡身兮。” [40]P590“婞直”为同义词连用,“婞”是“刚直”之义,这里当是作名词用,是刚直之臣,或刚直之言的意思。

析”就是“扞婞”,是抵制,排斥刚直之臣(言)的意思。“保过扞婞”是说“今之君子”,死守自己的过失,不予承认,文过饰非,而又排斥刚直之臣(言)。“保过”、与“扞婞”是并列结构,是“戁(难)以内(纳)谏”的两种表现,所以下文中弓紧接着慨叹其“戁(难)以内(纳)谏”。

[1][9][23][27]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6][7][8][17][20][22][30][37]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凡引《十三经》皆此版。

[10]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12][15][21][24][26][28][32][33][34][38]东汉许慎撰,北宋徐铉校,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就简称《说文》。

[13][14]梁顾野王撰,唐孙强增,宋陈彭年等重修,小学名著六种·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刘兴均,周礼名物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18]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19]三国张揖撰,清王念孙疏证,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25][29][35][39]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简称《段注》。

[31]东汉班固,前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98

[5][36]宋丁度等,小学名著六种·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0]梁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Z],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