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金融因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3-04-05

    摘 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只是动员农村储蓄以提供城市工业化资金的一个渠道,对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支持作用是非常微弱的。
    关键词:农村;金融;居民收入
    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形势严峻
    在农村土地短缺、劳动力过剩和资金短缺等先天硬伤存在的情况下,现代金融制度进入农村,并没有切实对农村农业起到扶持、促进作用,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而言差距是逐渐加大的。
    从表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表明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金融吸收农村存款后并未运用到支持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反倒是将资金注入平均利润率较高的城市工业,农民收入并没有获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增长水平。可见,农村金融改革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是明显为负的,并没有起到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作用。
    2 我国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金融因素分析
    尽管近年来各方面都加大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也取得了较大地进展,但是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金融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包括:
    (1)资金总量不足。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资源的实际总供给小于实际总需求,供求未能实现平衡,这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田力的核算,供求差额1995-2001 年每年都在5000 亿元人民币以上,2002 年为4391.8 亿元,接近5000 亿元,由此可见差额之巨大。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资金的外流。在我国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从事存款业务而不提供贷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外流;商业银行因其全国配置性,资金必然流向利润率较高的城市工业部门,而且农村借贷以小额为主,对于运营成本较高的商业银行而言,收益很小甚至为负。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大中城市收缩,农业银行涉农信贷下降,农村融资主要由农村信用社承担。而农村信用社也有相当的资金流入非农业部门:到2002 年11 月底,全国农村信用社吸收各项存款19469 亿元,各项贷款14117 亿元,两者相差5352 亿元,其中有价证券及投资1812 亿元,净存放中央银行684亿元,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1152 亿元,加上其他一些因素计算,估计从农村流出资金约3000 亿元。
    (2)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不健全。农村信用合作社属合作金融的范畴,合作金融是合作经济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参与合作,并专门从事规定范围内的金融活动。然而,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的色彩。其建立是由政府向农村居民强制征收一定金额组成,这就在根本上违背了合作金融自愿的原则,同时也导致居民对信用社的所有权归属的问题不甚清楚,这也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上不民主的根源。根据相关调查,有67.9%的被调查者认为农村合作金融的“合作”是“有名无实的假合作”;而对于信用社的管理,有85.7%的人认为确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负责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上级信用联社”,而认为主要由“全体入股社员”决定的仅占25%。制度不健全造成农村信用社办事效率低下,呆账坏账率高,大大限制了信用社作用的发挥。
    (3)金融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农业保险极度萎缩。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作为私营金融机构的一部分为农业提供贷款和其他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资金支持的作用;同时,美国的农业保险制度覆盖也非常广泛,对保障农业的稳定也有较大的作用。而在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的问题以及保险公司的商业性要求,导致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业务迅速减少:200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保费总收入超过500亿元,而农业保费收入仅3.3 亿元,不足总收入的1%,2004 年农业保费收入又降低了30%。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农业保险范围狭小,品种单一,广大农民也大都缺乏保险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发展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