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敏 时间:2013-03-22

政策,经营管理农业风险基金,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探索建立保费补贴机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作物,保费应当由国家全额补贴,其他农作物保险给予保费补助,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加快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也应该提高保险意识,吸取以往损失惨痛的经验,为现有产业投入相关险别,而且保险机构也应该积极向农民宣传农业、商业性保险。
  (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农村金融市场。面对多层次,多元化的个性农村金融需求,必须为“三农”量身打造适合当地特点的金融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前进的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针对传统的信贷业务,可根据农户借款的用途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服务,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为不同贷款设置不同的利率、还款方式,比如针对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实行信用评级,联保贷款。同时,扩大农民的消费性贷款;另一方面针对农村私人企业(龙头企业)可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比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订单贷款、科研贷款。另外,针对农民的需求,开放证券市场,引导农民从事更多的金融业务活动。例如,对农村价格波动较快的养殖业、林业进行期货保值,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五)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建立信用评级体系,解决信息不对称。解决信息不对称,其实就是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问题,如何让双方信息更流畅,更准确地传递给对方,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的关键。
  1、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政府、金融、企业、居民、媒体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宣传和推广金融新业务、新品种、新政策,普及金融知识,逐步提高农村需求方的金融知识和信用意识,提升农民的整体金融素质。
  2、构建农村信用评级系统。通过创建信用村镇,评定农户、企业信用等级,解决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具体就是为农户、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加快建立农户、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将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的信息集中统一到信用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加工整合,争取将农户、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与国家信用数据库对接,实现银行、政府、执法部门之间的社会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使金融机构有效利用系统信息资源,通过信用连接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3、建立还款激励机制,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可以借鉴印尼人民银行,对于提前还款的给予贷款借款金额一定比例的奖励或利息返还,同时再次贷款时给予更简便快捷的审批和更多的信贷支持,如果不能按时还款,则可以提高利率,个人信用上也会受影响,进而影响个人以后的贷款和工作,以此激励农民和农业尽快还款,减少“多米诺骨牌效应”。
  (六)创新农村金融法律体系。许多国家证明,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很难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放松村镇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管制以及进入的门槛,这很有利于银行间的竞争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这两大支农银行,并没有相适用的专门的法律,对此,我国应该独立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法》,对于农信社可以参照现有的《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对银行的设立宗旨、经营原则、业务范围、法律责任等做出规定,为金融业有条不紊的发展提供支持。
  (七)创新农村金融文化氛围。文化可以推进经济发展,因此为了跟上金融变革的步伐,必须加紧金融市场的文化培养。第一,银行人员要增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新型金融产品与服务,为解答农民的疑问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二,银行人员应针对当地特点,举办金融知识培训班,为农民讲述金融知识;村干部也应该组建信息交流小组,供村民们交流学习;农民们也可以利用当地的一切资源,提高自己的金融知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6.
  [2]罗玉冰.对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9.4.
  [3]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2009.1.
  [4]翟勇.围绕面向“三农”推进金融创新[J].三农金融,2009.2.
  [5]孟钰.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华北金融,2009.1.
  [6]吕志祥,高兵桃.新农村建设中金融创新的法律思考[J].商业时代,2009.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