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农户信贷困境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松伟 时间:2013-03-22
验发现,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毋庸置疑,与商业企业相比,农户虽然经营灵活,但大多数农户确实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的特点,如农业生产不稳定,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和担保物等。农户贷款“额度小、频率高” 的特点,又决定了银行对农户的放贷成本、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这些都无疑会强化信贷决策者在对农户贷款进行决策时,首先是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后才是如何获取收益。而且,由于人们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收益,感知效用影响不同,当少数农户贷款出现损失时,对信贷决策者的触动却非常大,甚至掩盖了大多数农户贷款将会带来的收益,“损失厌恶”的情绪波动致使信贷决策者认为对农户贷款无利可图,向农户发放贷款是一个容易带来损失的决策,因此对农户“惜贷”,甚至撤出农村信贷市场,也就成为了信贷决策者的普遍选择。
  3.3 “证实偏差”与农户融资困境
  在易得性偏误、记忆偏误、参照系偏误以及注意力反常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一旦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假设或设想,就会把一些附加证据错误地解释为对他们有利,不再关注那些否定该设想的新信息。人们这种寻找支持某个假设的证据而不是证伪的倾向就是“证实偏差”。信贷决策者存在的这种“证实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农户的融资。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让信贷决策者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强烈的假设:所有的农户贷款风险都很高,无利可图。为了证实这一点,信贷决策者会不由自主地倾向于特别关注农户,找寻农户违约、贷款损失的例子,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然而,信贷决策者可能没有意识到,无论找到多少农户贷款损失的例子都无法证明“所有的农户贷款都是风险很高、无利可图的”。正确的思路是尝试在农户中寻找生产有保障、信用好的农户,去否定这个假设,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农户全部都是风险高的,没有可贷对象,这就是“证伪”,然而证伪的心理过程往往被信贷决策者所忽略,在他们心中,农户天然就与失败、损失相联系,避而远之是最佳选择。正是基于信贷决策者这种心理的“证实偏差”,也就不难理解信贷决策者为何不愿向农户融资了。
  3.4 “拇指法则”与农户融资困境
  正确的贷款决策要求信贷决策者对贷款所产生的收益以及将会碰到的风险作出准确无偏的估计,但信贷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不能达到理性。为了在避免重大失误的同时期望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有限理性的信贷决策者在面对贷款决策时常常会采用“拇指法则”。信贷决策者在运用“拇指法则”判断问题、作出贷款决策时难免会出现偏差,其中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代表性偏差。当贷款对象的信息不充分或者是各种信息交杂在一起时,信贷决策者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繁杂,往往耗时很多,信贷决策者为了迅速地解决问题,常常根据贷款对象的一些代表性表现做出一些预测和判断,如信贷人所处的行业、规模、过去的业绩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信贷决策者就会坚信,公司优于农户,公司的信誉高,收益有保障,也就意味着贷款安全性高;另外,农户就是信誉差,收益低,风险高,也就代表着贷款安全系数低。正是信贷决策者避开了贷款项目的真实收益和风险程度,忽略了好的贷款在商业公司中所占的比例,而是简单地把贷款质量好坏与借贷对象相联系,从而造成了在面对不同借贷对象的信贷需求时,信贷决策往往是偏向了商业企业,而忽略了农户。
  
  4 对策建议
  
  在对农户信贷决策中,人的非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且容易出现偏差。因此,要努力解决或减少“三农”信贷决策中存在的行为认知问题。
  4.1 完善信贷管理制度
  制度对于商业银行信贷决策者是否能够对农户贷款业务形成正确的、合理的和理性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立完善农业信贷管理制度,让信贷决策者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从制度上保证科学决策,减少因个人认知偏差造成的非理性行为。改进农户的审批机制,建立统一科学的农户贷款审查决策标准,设计标准化审批格式文本,尽量实现贷款运作流程的标准化,目的就是使贷款决策人根据实际审查情况,能够迅速、准确判断贷款与否,防止出现决策的随意性、主观性。
  4.2 培养高素质的“三农”信贷管理人才
  建立专门的“三农”信贷管理人才队伍,多渠道加强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建设,使之掌握“三农”政策、贷款理念、方法和特点,不断增强业务素质,减少认识偏差。一是积极为“三农”信贷管理人员创造“充电”条件,除鼓励自学外,积极采取短期培训、参加讲座、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帮助风险管理人员吸收新知识,促进管理人员优化知识结构。二是努力提高风险人员的管理技能,分别是风险的识别技术、风险信息的解读技术和风险应对策略的运用技术,提高对农户、农业企业贷款风险的识别、判断、控制和化解能力。三是建立“三农”风险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系统。要注重对农户风险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学习、培训、岗位技能考核等载体提高“三农”风险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建立人才库。
  4.3 提高信贷决策的科技含量
  建立适应农业风险管控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分析技术,减少人的主观因素在风险管理上造成的判断失误,从而促进农户信贷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科学可行的农户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要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风险处置等各个风险管理环节,为提高贷款决策水平、减少主观偏差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信息管理系统应记录和汇总以往所有贷款申请情况和相应的贷款偿还情况,应使信贷决策者能及时监测贷款逾期情况,包括逾期借款类别、逾期天数、逾期贷款还款情况及贷款余额,能够及时了解正常还款农户的情况,从而提高信贷决策者的主动权,尽量避免或减少“拇指法则”的影响。
  总之,造成我国当前农户信贷困境不仅仅是因为农户自身的行为认知和偏误,也应该部分归咎于商业金融机构贷款决策者的行为认知和偏差,努力从源头上克服对于农户信贷的歧视,制定有关适合于农户信贷的管理制度,设计一套针对农户信贷的信息管理和甄别系统,是解决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对农户“惜贷”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兰设.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小企业信贷困境剖析[J].济南金融,2007(10).
  [2]童毛弟,赵永乐.农户信贷困境与金融机构缺位的成因及对策建议[J].现代管理科学,2009(3).
  [3]邢起超,于海燕.论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创新[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2).
  [4]童毛弟,赵永乐.农户信贷行为的认知偏差及对其贷款困境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09(2).
  [5]宋元见.农户小额信贷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宿州师专学报,2003(12).
  [6]魏灿秋,罗怡.全面实施农户小额信贷的困境和出路[J].财经科学,2005(3).
  [7]元新敏,王家传.农户信贷行为的微观困境解析——对泰安市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查[J].海南金融,2007(8).
  [8]鲁靖,邓晶.中国农村金融行为与金融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