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赖文锋 时间:2013-07-08
        四、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了我国银行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必须将所有的业务单位纳入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中来尤其是与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将是一项艰巨的持久性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从战略层面上规划整个工作的开展。
        1.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的常规性制度和指导原则,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长期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需要做到四点:一是强化资本约束的经营发展理念;二是变专员管理为全员参与;三是在风险管理全过程的展开中,相关信息应及时、准确、全面地沟通、披露,尽量做到“公开化”,从而为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信息支持;四是要变过去被动的、消极的事后“亡羊补牢”型风险管理,为全程化的、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在推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同时应设计一套合理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将风险管理效果作为评价员工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激励机制的绩效评价期限长度,避免短期行为,还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及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效果。
        2.加快建立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应做好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层直接推动的内控机构。信贷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是由管理层发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议成立由行领导直接推动的建设机构并争取整个管理层的支持。二是强调信贷部门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职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强化各部门职责,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内控体系的效率。商业银行只有完善信贷内部控制,才会在信贷业务流程的每一环节控制风险。
        3.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针对信贷风险集中的情况,要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多元投资,改变信贷风险集中的状况。实行贷款的相对分散,可提高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具体做法是做到客户分散和资金投向行业分散。一是实行客户分散。二是实行行业分散。行业分散是指商业银行将贷款分别投放到不同的行业或产品上,使贷款客户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多样化,并且各行业间有较强的独立性。行业分散意味着风险分散。
        4.细化贷款风险分类以实现商业银行贷后资产动态管理。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是按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个不同档次, 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信贷资产质量,揭示出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内部环境看,运用贷款五级分类法, 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信贷资产结构,计提足额的呆帐准备金,客观全面地评价信贷质量,及时有效地防范潜在的信贷风险,并逐步提高银行内部的信贷管理质量。
        5.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各商业银行要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建立一套严密的、先进适用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二是严格期限管理。规范客户授信制度,科学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制订还款期限。对于合理制订的贷款期限,一定要督促客户到期归还,避免信贷资金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后,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定期对其进行信用审查,及时跟踪借款人的经营管理,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级,随时掌握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状况,同时及时调整银行的风险损失准备等一系列信贷活动的总称。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加上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尽快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构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晨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研究》,北京:华北电力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严太华、战勇编著:《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新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