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其预警系统模型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厉春元 时间:2010-08-16
 一、高等生态环境的构成

    (一)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层次和生态环境因子

    1.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三个层次。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可以分为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个体生态环境三个层次。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群体生态环境。

    2、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因子。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由环境、环境、文化环境三个因子组成。不同的生态环境因子进行不同的组台就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这正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高等教育生态环境存在差异的原因。

    (二)高等教育个体生态环境和群体生态环境

    1.个体生态环境。高等教育个体生态环境是指特定的某一所高等学校的生态环境,即该高等学校的社会环境。高等学校个体生态环境反映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个性、特殊性。在研究某一所高等学校的个体生态环境时,与其相邻的其它高等学校也成为该校的个体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

    2、群体生态环境。高等教育群体生态环境是指某一地区内的高等学校共同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群体生态环境反映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共性、普遍性。在研究高等教育群体生态环境时,可暂不考虑群体内各个高等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高等教育生态预警系统的物理模型

    (一)国际环境体系

    1、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人”开始走俏,培养“国际人”,争夺“国际人”已成为世界性人才战略潮流。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批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大批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能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取胜服务的“国际人”,这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上向我们走来。高等学校是教官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等学校以知识传递和高素质人才培养为主,同时进行知识创新和知识转移。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教育思路必须创新。随着知识量的急剧增长和机等设备用于教育和学习。高等教育应强调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学,避免过早地把学生引入专门训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3、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国际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带来“文化殖民”的威胁和“人才流失”问题等弊端。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须重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努力使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学术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学术系统的地位,才能解决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弊端。

    (二)国内环境体系

    1、政治环境。(1)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方针规定了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德育放在首位,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实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2)高等教育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拄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任务的核心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科教兴国、民族振兴的基本要求。(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实行国务院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的体制。我国的高等教育最终将依法形成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政府统筹为主的条块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体制。(4)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进一步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5)高等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是高等教育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具体化。高等教育政策中最重要的是投资政策和评价评估制度,它们作为政策导向,引导着高等学校行为方式的选择,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环境条件之一。

    2.经济环境。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1)社会上义市场经济。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自成体系封闭办学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质不协调;以国家(包括各级政府)办学为主体的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经济不协调;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原则不协调;高等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与市场经济的自主原则不协调;条块分割的办学模式与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不协调等。因此,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条件的客观要求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2)经济发屉水平。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高等教育为经济服务的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发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由此带动其他层次教育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3)教育投入。解决教育投入问题,首先要真正认识优先发展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其次要严格按照规定和政策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再次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三)个体生态环境体系

    1.地区差异。地区差异是指因各个高等学校所在地不同而造成的个体生态环境的差异。显然,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与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大城市的高校与小城市的高校、市区内的高校与郊区的高校相比,其个体生态环境是不同的。例如,发达地区的高校得到的经费投入一般来说相对较多些;大城市的高校、市区的高校一般在、医疗、购物,教职工子女上学等生活条件上比较优越些,因而在吸引优秀教师方面可能更具有优势。

    2.隶属关系。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因素隶属关系不同可分为部直属高校、中央其它部委属高校、省属高校、市属高校、民办高校等。不同隶属关系的高校,其经费投入不同、教学条件不同、教职工待遇不同、对外交往获取信息的渠道及获取的信息量不同、师资力量不同、生源质量不同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高等学校个体的。

    3.周边关系。周边关系指高等学校与所在地各级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与邻近的兄弟单位包括兄弟高校之间的关系。周边关系处理得好,有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反之,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发屉。高等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为地方建设服务,不仅要为地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而且要为地方解决经济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样必然会得到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与邻近的兄弟单位包括兄弟高校搞好关系,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对各自的发展都有利。

    三、高等教育生态预警系统的运行特点

    高等教育生态预警系统作为社会统计指标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首先它应满足预警系统的基本要求,即:1.互补性,即要求指标体系内的各个指标能相互联系、相互补充。2.综合性,即要求预警指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准确灵敏地反映危及社会秩序的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熊反映纷繁复杂的教育质量问题的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3.可操作性,即要求每一指标都能以精确的数值表现。

    然而,高等教育生态预警系统它以学术的持续发展为关注对象,根据学术生态基本主体和学术内外部生态环境的变化,来自动调整大学学术发展目标,经常性地诊断和调节大学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生态因素,持续关心学术发展过程,不断完善学术遗传与学术变异机制,以实现大学学术稳步、持久地发展。

    这一系统运行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的持久发展性。它更强调大学学术发展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知识的分化与综合程度是学术发展的主要标志,并通过对学术遗传与学术变异机制的完善,寻求大学学术目标的实现。

    其二是它的“自我生长”性。它首先表现为学术发展的遗传特性,即按照学术自身“基因”特点,自主生长和发育,与环境的结构,功能和价值无关。也就是说,要在大学学术发展目标、过程、手段和结果中,体现学术特性的价值意义和优先性。即按照学术特质而进行自主的发展决策、资源配置和自我约束;其次是适应性与超越性。学术必须扎根于一定的学术土壤之中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学术的自我生长性必然地包含有对特定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在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自我生长中,此学术与彼学术之间、此学术与特定环境之间,总会有物质、信息、能量的输入输出。等交换。交换结果就可能出现学术变异现象,优于亲代的“学术后代”在“选择”和“人工选择”下,被保留下来,即出现了“超越性”。

    其三是预警性。预警系统可以根据其物理模型,按照高等教育本身的和各高校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确立相应的警戒点。在一定的软件支持下就可以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适时预警管理,以确保高等教育生态平衡。

    其四是它的诊断和决策性。它特别注重对大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利于学术发展的生态因素的发现,并在此基础上找出学术发展的病症,寻求其解决的途径与办法,以达到促进学术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