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喻正强 时间:2010-08-16
摘 要:通过课程设置、导师制度、讲课与考核以及硬件设施四个方面比较了中日研究生培养模式,得到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方法,为我国正在加大力度探索如何新形势下的研究生问题提供了。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课程设置 导师制度 讲课与考核 硬件设施

  当今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的、国防、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随之带来的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研究生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中是最高等的教育,它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研究生教育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以和日本两国为例,通过两国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和研究,认真自己的经验,汲取别国的优点,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与制度提供参考。

一、课程设置

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主要手段,在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占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必须服从于课程教学的要求。笔者曾经调查、比较了中日两国多所名校在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得到的结论是,日本各大学在硕士生阶段对素质类课程的设置较多,如开设科技人员编程,,社会,环境等课程;同时对学生的实际认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研究生有一定学分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另外,日本在研究生阶段广泛开展学生报告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日本为培养国家急需的人才,积极发展新兴专业,各大学都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给研究生院的课程以更大的独立性,允许独立开设研究生课程;对博士课程的年限进行了灵活调整,准许成绩优异的研究生提前毕业;新设一种综合性博士学位,称“学术博士”,课程以综合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以适应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只讲形式上的规范,忽视发掘特色资源,新的教学方式难以展开;缺乏充足的参考资料、必要的阅读和完备的教学文件;课程内容老化,不能反映最新教学成果、科研进展。此外,我国的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问题:①课程学习太多,特别是与专业领域不相关的基础性课程太多,内容较陈旧,大多采取满堂灌的讲授方式,在教学方法上与本科生教学差异不大,拉不开档次。②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许多同学不知道怎样做课题研究,也不会写科研。③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们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对现实不太了解,所写的论文往往不能反映和解决现实的问题。④学生们大多各自为战,单科作战,缺乏集体讨论、团队合作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二、导师制度

1.日本

日本研究生院的教师,是指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研究生院的教师资格及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严格按《研究生院设置标准》或其他标准执行。日本国立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一般每年都招收2~3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一个由教授、副教授和助教组成的研究室,所管理的研究生数量一般在15人左右,如果再加上4年级就进入研究室学习和从事研究的本科生,学生数量就有了一定的规模;另外,很多年轻的教授、副教授自己独立组建研究室,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一般也在7~10人左右,而且一个研究室同时开展多个方向的研究。

(1)讲座制度

日本培养研究生的做法,是实行讲座制度,硕士生的论文工作和博士生的研究工作都是在讲座里进行。讲座是日本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基本组织。讲座的正式人员,由一名教授主持,一名助理教授和两名助教组成。在一个讲座里,一般培养三个博士生、八名硕士生(分两个年级),七至八名学部(本科)四年级学生。如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生科,下有化学工学专攻,专攻内有七个讲座,每个讲座约有六至七个研究题目。日本讲座式的制度是法定的,教授负责一个讲座到退休为止,讲座中的下级教学人员无论多有才能,一个职称在没有空缺时,都不准予以提升。这是人们认为讲座制是日本学术活动不活跃的根源。但一般人也认为讲座制有两个优点:一是每个教授有自己的研究项目和实验室,有助手和学生,没有扯皮的事;二是有明确层次,各自完成规定的工作,同时也减少实验室工作人员。

(2)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会议

相对于国内的研究生导师,日本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要重视得多。导师不仅鼓励学生参加国内相关会议,对于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会议,只要经费允许,也都鼓励学生前往。以让学生可以面对面地同本行业的著名专家进行交流,得到他们的指导,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良好的科学研究作风。

2.

对研究生的培养方法,我国有关规定指出:培养研究生,一般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导师个别指导和教研室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办法。根据这一要求,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课程学习与学位并重的方针。研究生的培养坚持以自学为主,配合以教师的指导和作业检查,既要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研究生的研究工作和学位论文在研究生的各个环节都应突出科研实践,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培养严格、系统的科研能力和启发创造精神为主要目的的。但是,在我国,无论是在教师的资格要求上,还是从导师所带学生的数量上来看,都没有像日本那样明文规定。尤其是随着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递增,而导师的队伍却没有壮大,教研室硬件设施也严重缺乏,进而导致研究生培养模式跟不上步伐。甚者,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根本不到位。我国也没有像日本那样法定的讲座制度,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不够完善。

三、讲课与考核

1.日本

(1)每周一次的研究会议

如何管理研究生,管理多个研究方向,如何及时地掌握学生所做研究的进展情况,监督学生的研究,无疑,研究室每周例行的研究会议,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这种研究会议每周一次,全研究室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进入研究室的本科生都必须参加;它和学生的必修课一样重要,被安排在学生的教学课程表中。会上,研究生们要向研究室的每一位指导教师和其它学生提交自己的书面研究报告,并进行10分钟左右的汇报,主要讲述自己上一周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之后,研究室其他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提问,阐述互相之间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这种研究会实际上是一种课题研究的交流和促进会,通过这种会议,导师掌握了学生的最新研究动态,系统解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指导;对于学生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扩大了彼此的研究视野。而且这种形式的研究会议会让学生感到有压力,这对学生所做的研究工作也具有一种很好的督促作用,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会议,每个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都在研究室内部系列化和公开化了,因此对于一项研究,不会因为研究生的毕业、研究人员的高速流动而影响其连续性。而新研究人员的到来,只会给研究注入更新鲜的血液,更换了新的推进器。

(2)发表论文

和我国一样,日本的研究生要毕业,首先必须在重要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论文。日本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是很严格的。一篇文章在投稿之前,导师要在两三个月的时间里反反复复提出修改意见,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七八次的讨论、修改是很平常的事情。

2.中国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采取“严进宽出”的培养制度,淘汰率几乎为零。课程通常都是开卷考试,题目陈旧,缺乏创新意识;或者考试都没有,只是交一篇读书报告,读书报告质量也比较低,照抄课本公式。另外,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生教育的性成果,其质量综合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但是目前,尽管有许多高校实施中期考核制度,研究生论文外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常常是无论证、无研讨、无评估。上述现象说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漏洞,研究生教学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体系。

四、硬件设施

充分的硬件设施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日本是强国,也是教育强国。日本很重视研究生教育,日本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投入的经费很多,另外,日本的私立大学院很多,研究生培养机构也很多,日本国民对研究生教育也很支持。这就决定了日本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渠道。一般来讲,日本的大学院都能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

从当前我国的情况看,由于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师指导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多数高校硬件设施的改善相对滞后,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仪器设备值、实验室建设等办学条件的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藏书量”两项指标在总体上都达不到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合格标准。

此外,我国高校研究生科技经费投入不足。我国是国有办学体制,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社团、民间机构和社会个人等对投资研究生教育的热情还不高,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如果不改变这种单一经费来源的状况,我国研究生教育必将受到限制。

五、小结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从四个方面比较了中日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不同。可以看到,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监督考核体系,硬件设施跟不上等,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可供借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法,为我国正在加大力度探索如何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问题提供了。

参考文献

[1] 《日本的教育》.小林哲也.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8月.

[2] 《国外研究生教育》.张景安,王秀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

[3] 《研究生教育概论》.李煌果,王秀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年.

[4]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冯俊,程鑫.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