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宇媚 时间:2013-02-14
  摘 要: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式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为泛珠三角与东盟的贸易合作提供了契机。在分析泛珠与东盟经贸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及增进合作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泛珠三角;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后,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在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经济危机使全球贸易萎缩的形势下,该自贸区的建成对亚洲经济区域化程度的加深,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注入了动力。
  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加强中国东西部地区经贸合作互补、互利以及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是中国区域深入对外贸易、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简称“9+2”。这些地区长期存在良好的经贸沟通关系,其中粤港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持续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然而,以往关于东盟或泛珠三角的研究成果,多以区域内部的合作机制为研究重心,鲜有从一国的区域层面对国际贸易交流的系统阐述。
  1 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发展的有利因素
  泛珠三角区域以其明显的优势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双方的合作在多种有利因素的作用下不断深入:
  (1)地缘人缘优势。
  泛珠区域内广西、云南与东盟接壤,有5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并已建成相对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中国与东盟正致力于构建立体式国际交通大通道,泛亚铁路、公路网正日趋形成。另一方面,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这些华侨大部分来自泛珠三角特别是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成为推动泛珠与东盟经贸合作的人脉资源。
  (2)经济结构互补。
  泛珠三角各省区经济发展速度、工业化程度参差不齐,
  要素禀赋也各不相同,而东盟各国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也呈现多层次状态,使双方间形成了多样的比较优势并拥有更广阔的前景。泛珠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资源相对匮乏,广西、云南等省分的自然资源相对丰裕,东盟也拥有丰富的林业、渔业、油气、矿产、热带经济作物等资源,资源禀赋各具优势。泛珠三角各省区和东盟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分属于不同层次,新加坡、香港、澳门、广东等地有较现代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竞争力较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泛珠三角的内陆省区工业化水平虽比较低,但仍高于东盟一些国家,为两个区域的产业合作形成了条件。
  (3)经贸合作密切。
  东盟国家除了在技术密集型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外,资源性产品也占有较大的对外贸易份额,而泛珠三角经济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具比较优势,产品结构的互补为双方的贸易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如2002年中国与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以来,广东对东盟出口连续7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08年,广东与东盟进出口额突破600亿美元,2009年广东对东盟的进出口额占到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企业对东盟地区的投资也逐年上升。东盟对于各省区贸易伙伴的地位不断上升,2010年云南与东盟贸易额增长迅速,同比增长45.2%,东盟与广西的双边贸易额达65.3亿美元,同比增长31.9%,东盟连续第10年保持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
  2 泛珠三角与东盟贸易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区域内部的不平衡。
  由于开放次序和开放程度的不同,泛珠三角区域内各地自然、区位、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整个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省份的贸易总量不足东部地区的10%。泛珠三角通过大规模的轻型出口加工贸易促成了外贸的激增。而中西部内陆省区,拥有大量的矿产、水电等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以及劳动力,出口产品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省区间的贸易发展战略并不相同。在东盟,各成员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也有较大差异,越、老、缅、柬四国的人均GDP与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新加坡之间相差约70倍,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推动自贸区建设的立场和主张不尽相同,因此东盟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成员国间经济政策的协调,在相互开放市场进程中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存在较大难度。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