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文化强国之浅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金林 时间:2013-02-14
 三、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的认识误区
  1.忽视出口物质产品的文化特征
  有人认为文化贸易就是期刊贸易、版权贸易、电影进出口等文化产品的贸易,在物质产品制造中就是搞设计,只要这些产品出口量大,就是文化大国了,而忽视物质产品的文化特征。虽然物质本身不是文化,但与制度、电影、设计等一样,是文化的载体,任何物质产品在制造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打上制造商的文化符号,当然这种符号需要用文化去解读。例如,“中国制造”的文化符号是什么?有的人可能解读为物美价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核心要素,也可能有人解读为假冒伪劣或“非道德产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制造”在俄罗斯市场被清剿、在欧美市场上遭抵制的原因。对物质产品的接受是对物质上所附文化的接受,而贸易磨擦在一定程度上则是对物质中文化的拒绝与抵制,当然在接受与拒绝中还有物质使用价值与传播的文化价值之间的比较与妥协。
  无论“中国制造”的文化符号是什么,也无论“中国制造”在占领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遭受了多少委曲(如温州产品被俄罗斯清剿、西班牙被焚)和阻击(如技术标准、道德标准、反倾销等),但结果“中国制造”还是占领了全球大部分制造品市场,中国还是成为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已被广泛接受,当然这种接受可能是全面接受,也可能是物质诱惑力压倒了文化影响力。另一方面,在世界的接受“中国制造”的过程中,“中国制造”也不断地适应世界文化,如不断适应进口国的技术标准、道德标准等。
  所以说,物质产品的进出口也包含着文化的进出口,文化大国建设也必须包括在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当我们成为出口大国、产能过剩、物质供过于求的环境下,物质产品的边际使用价值愈来愈小,提高其文化价值既有利于提高文化影响力,也有利于提高文化价值在物质产品中价值比重,增加出口收益。
  虽然文化产品更多地体现文化价值,但文化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共性是产品,只是文化的载体。如报刊,各国都有,它是什么文化,只有看了它的内容,才知道它是什么文化。人们买报纸是因为报纸的文化价值,而非它的物质价值,虽然报纸也有物质价值,但物质价值在整个产品价值中的比重微乎其微。物质产品可以用使用价值的诱惑力带动文化价值出口,但文化产品的出口只能用文化价值的吸引力来吸引消费者。
  2.国际贸易文化研究舍本求末
  本文所说的文化研究舍本求末有三个方面,一是指在国际贸易文化中过多强调枝叶文化。如各国喜欢的颜色、图案、穿着、时间安排与宗教活动不要冲突等;二是对文化的研究不认真分析核心文化差异和结果,主观意测。例如有的研究认为西方商业文化突出个人主义、人文主义,有利于个人创造性发挥,不利于企业间联合与协作;而东方文化则反之,强调集体主义,会增加企业内部凝聚力,有利于抗拒风险和发挥群体效应。事实果真如此吗?我国一年几度(尤其是每年的广交会)地对出口自相残杀的价格战进行声讨和制裁,而美国与西欧的军工合作都是采用供应链合作方式,在国内沃尔玛与家乐福可以联合采购,而众多的中国企业规模和实力比它俩小得多,却不能实现联合采购。再如稀土产业,搞了几次企业联合失败,最终还是要靠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进行集体主义合作;三是核心文化建设被动,如在涉及社会责任、道德贸易方面,则是被“牵着走”。下面从“道德贸易”与“道德壁垒”看我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混乱和核心文化建设的被动性。
  3.“道德贸易”与“道德壁垒”
  经济活动是一项追求经济利益的社会活动,获得经济利益是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对幸福追求的一种目标,而作为社会人,对这种利益的追求会影响到合作方的利益和第三者的利益。因此,经济行为也需要遵从一定的规范或标准,处理好个人追求经济利益与他人追求经济利益的关系和不对人类社会系统造成伤害。我国从古代就有关于商业行为的义、利之辩,形成了义中取利的商业道德,把义与利统一起来,“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成为商人的楷模。义就是化人之道,是商人的化人价值观在商业领域的体现,这就是商业文化的核心。而在国际贸易中,遵从这个义利原则就是道德贸易,而且商人体现的不仅是个人的道德,也体现着国德。目前,在国际贸易中,贸易道德的冲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农产品道德贸易——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的概念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的农产品贸易中,指得是动物在出生、饲养、宰杀和运输过程中不得受到非人性的待遇,这是农产品道德贸易的雏形。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产品道德贸易被引入国际贸易中,标准也不断推陈出新。如欧盟在1974年制定的宰杀动物的法规,本着人道主义原则,规定让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以下自由:不受饥渴的自由,保证提供充足的清洁水和健康的食物;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为其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保障动物舒适的休息和睡眠;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保证动物预防疾病和对患病动物及时治疗;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悲伤感的自由,营造动物免遭各种精神痛苦的氛围;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为其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适当的环境和设施。例如对猪的福利规定有小猪出生时要吃母乳,要睡在干燥的稻草上,拥有拱食泥土的权利,运输过程要按时休息,途中时间超过8小时要保证休息24小时,2013年停止圈养式养猪(采取放养式),动物福利的内容很广,从饲养、运输到宰杀无所不包[7]。
  其实,农产品道德贸易不仅是动物的福利待遇,更是人类本身的福利待遇。如欧盟规定对动物的屠宰过程要快,须用电击且不得被同伴看到。这样不旦减少了被宰杀动物的痛苦,避免同伴惊恐,改善了动物待遇。而且因为动物处于突然的恐怖和痛苦状态下,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从而形成毒素,改善动物待遇避免了对肉品质量和人身健康的不良影响[7]。
  (2)用工道德——SA8000
  国际劳工标准是在19世纪中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贸易迅速扩大,为了限制以损害工人利益为代价的残酷竞争的背景下产生的。当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建立之时,人们对改善工人工作条件的关注,已经超出了贸易关系的狭隘局限,而升华到维护社会正义、建立世界持久和平的高度。正如国际劳工组织《章程》指出的:“鉴于现有的劳动条件使大量的人遭受不公正、苦难和贫困,以至产生如此巨大的不安,竟使世界和平与和谐遭受危害;改善此种条件是当务之急。”国际劳工组织所制定的标准不是针对国际贸易的,而是为维护社会正义与世界和平服务的,是为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进步服务的[8]。
  随着经济全球化使国家、企业获得的利益迅速增加,劳资双方谈判地位的差距日益扩大,劳工相对于资本的整体弱势、倒退的竞争日益凸现出来。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资方往往采取压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策略,其结果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劳工状况的全球性恶化。在这种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于1999年提出实现“体面劳动”的目标,并强调用国际劳工标准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此相呼应,一些非政府组织发起了“道德贸易运动”,以维护劳工的基本权利。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血汗工厂”问题,“道德贸易”等概念在西方政治生活和社会民意中声势越来越大,跨国企业纷纷开始宣布自己的跨国经营“行为准则”:包括工作环境、劳动强度、最低工资待遇、工人年龄,甚至包括工人的心情等等。在西方国家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大背景下,2001年12月,由美国非政府机构“经济优先权委员会认可机构(CEPAA)”制定、发布了《SA8000:2001社会责任标准实施指南》,(Social Account Ability 8000),旨在通过有道德的采购活动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最终达到公平而体面的工作,成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主要内容包括:1)企业不应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2)企业不应使用或支持强迫性劳动;3)企业应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4)企业尊重结社和集体谈判权;5)企业不得从事或支持对劳工的各种歧视;6)企业不得从事或支持对劳工的惩戒性措施;7)企业应遵守工作时间的规定;8)企业应保证达到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9)企业应制定有关的社会责任和劳动条件的政策等。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