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文化强国之浅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金林 时间:2013-02-14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成就举世瞩目,但文化发展的现状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还不相称。经济大国崛起之后,文化大国的崛起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目标,涉外文化产业、输出价值观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力图通过对文化的探讨和国际道德贸易分析,找出我国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提出我国国际贸易文化强国之浅见。
  【关键词】文化;国际贸易;道德贸易;动物福利;道德标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土地、环境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国际贸易排名从1980年第32位,到2009年就摘取了全球最大出口国的桂冠,2010年GDP达到54742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早在2006年就已实现了一个世界排名第一——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2011年3月末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国家外汇储备余额30447亿美元,继续稳坐全球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位置,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上最富的国家,被英国知名杂志《经济学人》称为“3万亿富翁”[1]。
  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成就举世瞩目,但文化发展的现状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称。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出超”相比,对外文化交流严重“入超”。以图书为例,2007年我国图书期刊进口2亿美元,但出口只有3700万美元;2008年我国引进了图书版权15776种,而同期的输送图书版权只有2440种。2009年,我国的版权进出口比为3.4:1,演艺产品的进出口收入比约为10:1。文化领域的贸易逆差和经济领域的贸易顺差形成鲜明对比[2]。
  毛主席说过,一个沒有文化的民族也是沒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沒有文化来武裝的经济强国是虛弱的,是难以为继的[3]。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2]。因此,一个经济崛起的大国,在精神上也要硬起来,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尊重,成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对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早就意识到文化强国的迫切性,十四大提出了经济走出去,文化走出去的双发展战略,要求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作为改革先锋的广东,已不满足于经济强省的地位,于2002年就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广东的发展目标是像30多年前带动全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升级换代,使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高地之后,成为世界价值高地,向世界输送价值观,输送新生活[4]。
  可见,经济大国崛起之后,文化大国的崛起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目标,涉外文化产业、输出价值观成为国际贸易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力图通过对文化的探讨和国际道德贸易分析,找出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提出我国国际贸易文化强国的几点建议。
  二、文化的定义和实质
  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说明人们的认识还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确定什么是文化,否则文化建设也有没有共同的基础和方向。
  按新华词典上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但此定义正确与否呢?
  首先看物质财富是不是文化?从文化的发展看,物质财富可能是人类活动的制造物,也可能是天然物质,如果说物质财富如天然宝石是文化,那么文化在人类存在之前就有了,显然不符合文化的人文特征;而且拥有物质财富是否证明有文化也是常识所不能接受的,如前些年所说的暴发户,不就是指那些一夜暴富、仍缺乏文化教养的一类人吗?这是从老百姓的语境中,表达的对物质是文化的不认同;再说,我国要从经济强国实现向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否定了物质财富是文化,否则“3万亿富翁”在世界上已经是物质财富最多的国家,就没有建设文化大国的必要了。
  再看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是文化吗?绝大多数人写不出文学作品,有的人也不喜欢看文学作品,是不是说明他没有文化呢?我国的报刊、杂志、论文数量世界第一,是不是文化大国?所以这些物化的文化载体也不是文化。
  最后看文化是不是财富,仍以文学为例,文学有精华、有糟粕这是不争的事实,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所以说把文化定义为财富也似有不妥之处。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即人化[5],刘明武先生的说法是“文化是化人之道”[6]。也就是说,文化是驯化人精神和物质的工具,前者代表人们内在接受的做人的行为标准如道德,后者指的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外在强制性的东西,如法律、制度等。根据文化的这种功能,本人定义文化为“一定的社会群体的共同精神收获”,人们会根据精神收获——价值、经验等判断,进行行为决策。这种共同精神收获类别繁多,但根据其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可以分为核心、躯干和枝叶三种收获。如果把文化比喻成一棵树,则核心文化是价值观,是文化的根,决定着群体大多数人的内在行为取向。而由此形成的组织形式、制度规定、行为准则可视为文化之躯干,是一个集体由价值取向生成的外在行为规范;而礼仪、习俗、服饰等则是文化之树上的花和叶,是文化的点缀,可称之为枝叶文化,对人行为的规定性也最弱。
  刘明武先生说“龙有龙文化,虫有虫文化”[6],这就说出了不同文化之间——人化的形式存在着实质区别,根据整个人类的价值取向这个文化的核心,文化可以分蓝色、白色、黑色文化三种基本类型。
  1.蓝色文化:蓝色文化是指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因为蓝色是天空、大海的颜色,天空是任鸟飞、大海是任鱼跃的自由领域,因而称之为蓝色文化。当然,作为一个群体组成的社会,一个人的社会活动往往会涉及到他人,自由可能导致相互冲突。因此,这种自由是指不以限制他人自由为目的,相互关系通过平等协商来处理,并以自由协商为手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化解自由产生的冲突。这种群体构成的社会是以契约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契约面前,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在国际贸易中体现出以合作为经营方式,以社会责任为前提,绿色经营、道德经营是国际贸易的最高准则。
  2.白色文化:白色文化是指以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博爱是指跨越血缘关系、种族观念、国家障碍等的无私之爱,它建立在蓝色文化的基础上,是蓝色文化的升华。因为白色容纳七种颜色,是太阳照亮人类之光色,而博爱是人类的太阳,故称之为白色文化。
  白色企业文化把博爱作为企业存在的价值,把企业经营看作是实现博爱的途径,因而其制度管理也必然体现出以人为本——大爱、宽容和谅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平等合作、相互关爱的思想。这种共同文化,是组建相互信任、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的基础。
  3.黑色文化:黑色文化是指以压迫他人、掠夺他人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表现为专制(暴力征服)和欺骗(暴力支撑)两种基本特征。之所以称之为黑色,因为在这种文化环境下,除黑色之外的任何颜色都暗淡无光,恃强凌弱、献媚取宠是黑色文化中的生存之道,人性的光芒被遮蔽。
  黑色文化在国际贸易中表现为经营价值的绝对物质化,以疯狂地追逐物质财富为特征,对员工采用物质压迫、精神虐待或精神欺骗的压制措施;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建立在纯物质利益、相互利用的基础上,对强势企业奴颜婢膝,对弱势企业不守承诺,无论是奴颜婢膝还是不守承诺,都不择手段;而其公共关系,只是千方百计通过收买强势集团蒙混过关,收买媒体搞欺骗宣传,甘作把公众推向黑色深渊的物质工具。自由竞争、公平竞争、市场经济在黑色文化中没有立足之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