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资银行进入对发展中国家银行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4-26
   摘要:如何引导外资银行增加东道国的信贷可得性,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是目前理论和政策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信贷供给的关系,从市场均衡结果、社会福利、成本效率等几个角度对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进入并不必然增加一国的总体信贷水平、也并不必然提高东道国银行业的成本效率和整体社会福利,甚至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关键词:外资银行;信贷可得性;中小企业融资;社会福利
   
  一、 导 言
  由于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是有益的[1,2]。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摒弃金融管制或者金融抑制政策的做法,加快对本国金融部门的改革和开放,以促进金融发展。这些努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外资银行进入管制的逐步撤销,从而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进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理论与政策争论。
  在关于外资银行进入利弊得失的众多争论中,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一国总体信贷水平尤其是对东道国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水平的影响的争议格外引人注目。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外资银行在这些发展中的东道国信贷市场上不断提高的市场份额所引发的人们的推断。正如表1所示,在2000-2004年外资银行的信贷增长率在除泰国等受东亚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以外的主要新兴市场的经济国家都保持在高位水平;另一方面是由于东道国的中小企业的确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现实中在发展中国家融资困难恰恰是制约这些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障碍。如表2所示,通过对国际金融公司针对80个发展中国家的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融资困难在制约各类规模企业成长的11个关键障碍排序中排名都非常靠前,针对中小企业的情况更是如此,其排名仅次于税收和管制因素处于第一位。
  支持外资银行进入的人认为,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监管手段,有助于增进国内银行市场的竞争进而增加信贷的可得性,并能够比国内银行能够更好地实现规模经济和风险的分散化[3,4]。而反对者则认为,由于距离等方面的缘故,从经营策略上看,刚刚进入某国的外资银行往往将其经营对象瞄准东道国的三类目标:跨国公司、本土大公司和本土高价值人群,即所谓的“摘樱桃”效应就是对这种经营特点的最好概括[5]。进而,东道国国内的中小企业是难以获得外资银行的信贷服务的。与此同时,东道国国内银行也不能够弥补这一不足 [6]。因为国内银行此时正面临着外资银行的巨大竞争压力,自身正经历着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缩小的困境,从而使得这些银行很难抽出精力去给那些经营规模不大、贷款需求零星分散、信用不健全,且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由此,外资银行的进入并没有解决长期以来就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相反,却有可能加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外资银行仅仅将其经营对象瞄准高端消费者是否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尚无定论[8]。实际上,只要国内银行能够继续贷款给信息更加不透明但获利颇丰的企业,就不会存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损失,并且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导致一个福利增进型的市场分割格局。而另一方面,如果外资银行进入的结果是将一部分国内银行驱逐出国内信贷市场,导致很多信息不透明企业的融资受到约束,总的信贷总额就有可能下降,能够获利的投资机会将会丧失,社会福利就有可能恶化。
  对上述情况做出理论解释正是本文的工作。本文在拓展的StEin[9]和Detragiache等[10]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解释外资银行进入和国内信贷供给水平的模型,从市场均衡结果、社会福利、成本效率等几个角度对外资银行进入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今后的银行部门进一步的开放改革有所启示。
  表1 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信贷的累计增长率(2000-2004年)
  单位:% 国
  别[]外资银行[]国内私有银行[]国有银行[]泰国[]-10[]Na[]2阿根廷[]-9[]61[]60哥伦比亚[]38[]109[]86土耳其[]67[]114[]159匈牙利[]113[]129[]53韩国[]223[]80[]27智利[]247[]106[]114墨西哥[]555[]-46[]Na
  注:Na表示数据缺失。
  资料来源:IMF和BIS问卷调查。表2 各类规模企业的成长障碍排序 排序[]所有企业[]小企业[]中等企业[]大企业1[]税收和管制[]2.87[]税收和管制[]2.90[]税收和管制[]2.96[]政策不稳定[]2.712[]融资困难[]2.81[]融资困难[]2.88[]融资困难[]2.86[]税收和管制[]2.63[]3[]通货膨胀[]2.80[]通货膨胀[]2.87[]政策不稳定[]2.84[]通货膨胀[]2.624[]政策不稳定[]2.80[]政策不稳定[]2.80[]通货膨胀[]2.81[]融资困难[]2.595[]汇率风险[]2.53[]街头犯罪[]2.60[]汇率风险[]2.56[]汇率风险[]2.466[]****[]2.53[]****[]2.60[]****[]2.50[][]2.45[]7[]街头犯罪[]2.5[]汇率风险[]2.52[]街头犯罪[]2.43[]****[]2.458[]反竞争行为[]2.37[]反竞争行为[]2.43[]反竞争行为[]2.37[]基础设施[]2.389[]有组织的犯罪[]2.32[]有组织的犯罪[]2.39[]基础设施[]2.27[]有组织的犯罪[]2.3110[]基础设施[]2.28[]基础设施[]2.24[]有组织的犯罪[]2.26[]反竞争行为[]2.2011[]司法效率[]2.14[]司法效率[]2.11[]司法效率[]2.16[]司法效率[]2.18
  注:障碍程度:1.没有障碍,2.较小障碍,3.中等障碍,4.较大障碍。
  资料来源:Schiffer and Weder(2001)[7]
  二、 相关文献综述
  在一个信息完全的竞争市场上,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进入无疑具有福利增进的效果。这些银行拥有先进的技术、更多的分散风险的机会和良好的公司治理,因而能够以更加优惠的利率向企业提供信贷并增加整个市场的信贷容量。然而如果银行对借款者质量的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的,银行就必须对各个借款者进行甄别和监督。如果外资银行仅仅在监督信息披露较好的借款者方面拥有优势时,外资银行进入对信贷可得性、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可能就是混同的。
  (一)理论研究方面
  StEIn[9]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用高层管理者和基层信贷员之间的距离约束(包括文化和地理两个方面)对外资银行在信贷决策上的谨慎行为进行了解释,认为正是这种距离约束导致了对信息更加不透明的中小企业的贷款的减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