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地方经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钱涛 时间:2013-02-14

  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应传统的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不同的课程实行不同的评价标准,关键是要引入企业的评价理念。高职教育强调以人为本的基于职业胜任的评价观,除了评价学生的学力,还有态度和素质等方面的全方位的评价,这就必须要求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评价手段,也要由定量转为定量、定性相结合,除了考核专业成绩,也要通过答辩、面谈等方式,最终形成对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态度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评价。
  
  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的水平,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必须紧密依托企业,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
  1.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形式也较多,主要有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调研;担任企业的培训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研修。特别是针对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研修,设定了三种类型:时间为1个月内的“普通企业实践”。时间为1至3个月的“深度企业实践”,时间为3个月以上的“企业访问工程师”。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不仅了解了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提高了技能水平,不断走在专业发展的前沿,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创新。目前已有2位教师派送到苏州市电子产品检验所有限公司实践1年时间,有多位教师派到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实践3个月,效果非常明显。
  2.引进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担任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讲授,以保障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符合市场的需求。
  
  教学计划,突出严肃性和灵活性
  
  企业最主要的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工学结合除了符合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更要兼顾企业的实际,否则很难推行工学结合。这就需要在时间上、人员上要相互配合,比如企业某些岗位在定单较多的时候才出现空缺,何时出现定单较多?岗位空缺多少?需要什么专业方向的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有相对灵活的教学安排。传统观念上,教学计划是非常严谨的,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执行,才能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但要在新的形势下推行工学结合,某种程度上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为适应企业用人需要,在某些专业中挑选人才上岗,这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班级并进行重新组班,工学结合的学生要打破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日常作息制度,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严肃性和灵活性,既要保证他们能完成在校必须取得的学分,又要保证有效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岗位能力。
  
  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如何处理学校教学规律与企业生产和用人规律的矛盾;2.如何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3.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保障机制;4.如何调动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
  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是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深层次问题,也是一项长远大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职业与教育,2007,(3)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职教论坛,2007,(1)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