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地方经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钱涛 时间:2013-02-14

   摘要:本文介绍了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对工学结合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了几种“工学结合”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构建优质课程体系、评价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突破传统的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的模式由来以久,国外100多年的实践证实了它是切合实际的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2002年全国职教会议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经验:坚持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政府政策的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企业参与程度、学校软硬件的支持等。我院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探索改革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企业发展、学生发展和学院发展。
  
  构建多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存
  
   如何将“32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必须要遵循“三个有利于”,要有利于教学安排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与企业的合作,要有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这样必须构建多种“工学结合”模式共存的局面。
  1.顶岗实习
  在校的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种方式也是很多高职院校推行最多的_种方式,因为学生实习岗位一般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工。优点:可以落实绝大部分学生的岗位,绝大部分企业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缺点:由于每个企业只能提供较少的岗位,所以学生比较分散,管理难度大;专业不一定对口。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爱岗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2.定单式培养
  根据企业需求的专业,学生可自由报名,由企业和学院双方共同选拔培养对象,并进行组班、企业和学院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聘请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根据企业的实际主要利用周末或第六学期的前2个月进行实践与教学的统一。优点:专业对口,学生易管理,与企业合作比较密切,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现场教学。缺点:培养对象只有1至2个班,数量不多。主要提高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的技能水平,能直接胜任企业的相关岗位。
  3.外包技能培养
  根据行业发展的需求,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以电子专业为例,对电子类相关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掌握企业对新进员工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形成一套既通用又实用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案,承担为企业培训员工的作用,实现企业外包技能功能。需要聘请企业相关培训师进行指导,一般可安排在第六学期的前2个月进行集中培训。优点:强化训练、效果明显,缩短企业培训周期,深受企业欢迎。缺点:企业一些较为核心的技能很难获取。主要提高学生的基本综合技能,能适应绝大部分电子类相关企业的要求。
  4.校内企业半工半读培养
  积极引企业进校园,建立深度合作,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训基地、人才资源共享、工作教学相统一。目前我系引入三家企业进驻。我系与企业共同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习、在企业中工作,形成工作学习一体化的格局。优点:真正做到“学做一体化”,学生既掌握了较为丰富的实践技能,又体验到了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必须要具有的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遵守基本的操作规范。缺点:必须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课程建设和改革。主要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职业素质、提早体验作为一名企业员工的角色,如何掌握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方法,如何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难题。
  
  构建优质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
  
  优质的课程体系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企业性质和特点相结合,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满足专业设置的职业属性的需求;满足职业变化对工作内容的变更性和技能的拓展性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职业能力如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的需求。组织课程开发团队进行市场调研和职业调研、结合进驻学院的电子类企业的实际,共同构建突出专业的基础性、专业的拓展性和专业的职业性的课程体系。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