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于企业制度建设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3-02-14

  论文摘要:我国着名领导力和综合管理专家刘田认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人治——法治——文治,也就是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中国大部分的企业目前处在人治到法治阶段。

  企业从人治后期到法治阶段,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但许多企业却往往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更缺少制度化的工作流程(或称业务流程)。用制度管理企业,按流程进行工作是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但仍处于形同虚设的阶段。那么,规模企业在“人治”后期到“法治”初期该如何搞好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呢?

  1.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制度建设管理部门

  职责是负责制度和流程的审查,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检查、帮助和考核、评价工作,组织制度培训,统筹部门间的管理制度,把握制度的协调性、系统性,对管理制度进行统一梳理和汇编。制度建设专职人员应具备较强的文字功底和编写制度的能力,同时要熟悉本企业的制度体系和管理现状。

  2企业各部门设立制度建设兼职人员

  职责是在制度建设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部门的制度建设工作,组织业务骨干草拟本部门基本制度、业务制度及工作(业务)流程,搜集整理本部门的通用制度。制度建设兼职人员是联系本部门与制度管理部门的纽带,要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编写制度的能力,熟悉本部门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流程,同时要善于总结本部门的管理经验,有钻劲儿。

  3.明确制度建设第一责任人

  企业的制度建设并不是制度管理部门一家的事,部门的制度建设也不是部门制度建设人员一人的事,厂长(经理)是本企业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部门一把手是本部门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建设搞得好不好是衡量一把手执行力的主要依据。不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制度化意识淡薄,不能将好的办法和经验上升到制度的层面,说明你的执行力不强;制度建设搞得好,一把手在与不在,或者换个人当一把手,依据本单位、本部门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照样能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就说明你这个一把手当得好,是个称职的好领导。

  4.“低标准、严要求”是企业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标准,严要求”,口号虽然响亮,也容易获得喝彩,但结果通常是“不要求”或“低要求”,降低了制度的执行力。管理水平的高低,不在于标准有多高,而在于要求有多严。“低标准、严要求”做到了,自然会发展到“高标准,严要求”。现实的逻辑是“低标准”更容易做到“严要求”。

  5.制度的制订、发布、废止要体现严肃性

  一是制度编写人在编写制度前,一定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本着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相信员工的原则制订制度,从而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促使制度运行上下畅通。二是草拟制度时要反复修改,要进行“时效处理”。写一写,放一放,再写一写,再放一放。同时,要多方征求意见,这样,问题和毛病就容易被发现出来,制订出的制度就比较规范。另外,制度内容要适用、可行;制度文本要通顺、简明。三是制度的发布(废止)要按合理的流程来进行,一般的程序是:业务部门草拟文本管理部门审核把关_+相关领导审查会签有关会议研究定夺办公室行文发布。

  6.树立“制度比人大”的思想

  东北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在翘首盼望日本人能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出乎意料的是日方只派了几个人来,除财务、管理、技术等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换成了日本人外,其他的根本没动——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上面的例子说明什么?说明执行制度比制度本身更为重要。制度一旦订立,上至厂长(经理)下至普通职工,都必须严格遵守,尤其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不得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执行一段时间后,由于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或者制度本身就有不够合理、不够科学之处,相应职能部门和制度管理部门要检查其有效性,如不符合企业现有情况,应及时组织修订完善,或制订补充规定,修订程序应与制度的发布程序相同,坚决杜绝“领导会上一句话,制度立马就撂下”的做法,切实树立“制度第一,厂长(经理)第二,制度比人大”的思想。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