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低碳经济战略对厦门低碳经济实践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林朝阳 时间:2013-02-14
  2.在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上,厦门也像日本一样做到了先行先试。首先节能方面。全面范围启动百家节能工程,年节能折合标煤10万吨。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目前,厦门市夜景工程、交通信号灯全面使用LED产品。小区照明、路灯等逐步推广使用太阳能及LED产品。2008~2009年实施“国家绿色照明推广计划”,完成210万支节能灯的推广任务。年可节电近4亿度。厦门市以示范项目为切入点,稳步推进全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2004年被建设部定为“推动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城市”,并获得美国能源基金会的支持。2005年1月起,对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专项审查,针时厦门气候特点,重点控制门窗、遮阳及建筑通风采光等节能措施的落实。20(17年,被列为国家建筑节能改造示范城市、建筑能耗统计示范城市。1996年厦门率先试行阶梯式水价收费,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收费政策进行调整。推行工业废水零排放。鼓励工业企业采用种水回收技术。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其次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厦门市从2000年起推行垃圾分类,从源头对有机垃圾进行减量化处理。同年,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08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4.97万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24.25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储存量1.27万吨,当年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1.12%。三是交通运输领域的低碳化方面。厦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不断完善公交线路布局。建设BPT快速公交系统,方便民众出行,减少小汽车的出行量。推广使用天然气公交车及出租车,减少汽车尾气碳的排放量。推进步行区建设。商业密集区禁止车辆通行,有效减少拥堵产生的碳排放。开展无车日活动。2005年起,厦门在每年的9月22日开展无车日活动。并于2007年与国家建设部签署“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承诺书。
  
  三、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
  
  日本是新能源开发最领先的国家,不仅太阳能发电世界第一。在风能、海洋能、地热、垃圾发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也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为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日本将在中短期内改进现有技术并在全社会推广,在中长期内发展创新枝术。为此,日本政府已经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的路线图。在强调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和责任的同时。鼓励私有资本对科技研发的投入。保证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同时。建立官产学密切合作的国家研发体系,以便充分发挥各部门科研机构的合力,集中管理,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效率。日本还将制订《能源环境技术革新方案》,在全球推广其能源和环境领域最为尖端的技术,加速研发节能技术,推广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以及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运用,并长期探索温室气体零排放的划时代技术。
  在中国,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厦门市生产领域2008年的碳排破量为987.91万吨,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要实现2020年碳排放量控制在3020.32万吨的目标,必须朝着“产业结构调优,能源利用高效”的方向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厦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通过老企业搬迁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关闭一批高耗能企业,将全市46个工业园整合为14个。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功能定位,促进产业间的资源综合利用,打造产业生态链。
  厦门还在积极推行低碳技术。把节能减排作为技术改造项目审核的先决条件,对技改项目提出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大力开展减碳技术创新,拥有含银固体废物综合开发技术、PTA氧化残渣资源化、钨废料回收利用等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
  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必将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只能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等低碳经济实践来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厦门和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都是政府主导为主,成效显著。但是厦门与日本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低碳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不够。厦门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改革的进程,吸取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健全法制。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实现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法治”框架转变,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今后厦门发展低碳经济,在具体政策工具选择上。要从以行政手段、控制一命令为主的政策工具向主要依靠市场的政策工具转变。政策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普适节能、清洁能源、碳减排、碳封存等技术研发与运用。在产业、区域层面,推行许可证交易、自愿协议等市场化交易手段,要建立以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I等高碳行业为基础的“总量分配一技效考评一排污权交易”相结合和新机制,要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在微观层面,推广两部收费制、标签、认证计划,第三方融资等政策工具,重点解决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和市场问题,鼓励企业低碳化的固定资产投资、保障设备运转,鼓励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技术的研发。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