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国民待遇缺失问题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峰 彭红碧  时间:2013-02-15
  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农民的市场能力和市场地位,使得农民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获取信息能力低,观念和素质落后,经营能力有限,资金短缺。市场难以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而只能做出有效率的取舍,这在某种程度上再次促成了城乡之间国民待遇的巨大差异。 
  四、结论及建议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必须以人为本,如果离开了对农民的人文关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和社会地位问题,那么就谈不上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而“三农”问题依旧会成为悬而未决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 
  (一)转变历史观念,尊重农民职业 
  历史形成的错误观念有待纠正,现今的农民不是一种社会等级、不是一种身份,而仅仅是一个职业,城市人和农民不应该在概念上成为两个对立的主体。在当代发达国家,农民完全是个职业概念,指的就是经营农场、农业的人。这个概念与工人、商人等职业并列,所有这些职业的从业者都具有同样的公民权利,只不过从事的职业有别。新时期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事实上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可以自主地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作为中国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积累工业发展原材料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改革政策制度,建立公平环境 
  “三农”问题的形成与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联系,以牺牲“三农”利益为代价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一直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当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却又出现了“三农”问题,然后又以“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方法试图解决问题。 
  在制度层面,要彻底进行户籍制度

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局面,逐渐将各种特权和特殊利益分配与户籍身份相剥离。在户籍本原功能回归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制度的配套改革,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不正常现象。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农民不再需要“养儿防老”,也不再“看病难、上学难”。积极试行由国家、集体、农民个人共同出资、合理负担的农村养老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并结合农村扶贫政策和其他民政补贴政策,试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一国家城乡税制,农民和城市居民统一征税。 
  在调整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农村的财政支持,扩大中央对“三农”的财政支出,加大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城乡的经济关系上,要破除原来的“以农补工”政策,消除新的“剪刀差”现象,把城市和农村置于平等的位置。 
  (三)适应市场经济,提升农民能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由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必然要求农民的价值理念进行转变。市场在产生社会吸纳和排斥的同时,也为农民冲破城乡隔离、解除行政束缚创造了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在绝大多数的市场经济国家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都低于非从农产业,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必须以扶持和保护农业为保证。 
  当然,现阶段农民的自身能力比较弱,迫切需要提高市场能力。政府应以信息指导、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手段,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农村的合作化,由弱势个体构建较强势的组织,提升农民自身地位,确保农民利益,并积极参与市场的角逐,让市场来吸纳农民。 
  科学发展观赋予了每一个公民平等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条件,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的社会地位必须提高,必须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我们不指望长期历史所形成的这种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在短期内根本消除,但是认识现存问题,探究多维原因,发挥各方作用,改变农民国民待遇缺失问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蒋荣昌.“三农”问题的核心困结及其解决之道[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2]陈享光.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J].学习论坛,2008,(8). 
  [3]张乃侠.当前三种“剪刀差”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1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