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期损失模型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吕晓荣 时间:2013-02-15

  预期损失模型在经济上行期间提高拨备水平,在经济繁荣期间减少提拨备,同时能够较早地识别和确认信用损失,有助于贷款损失准备的积累以应对经济衰退期间出现的大量贷款损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已发生损失模型中的亲周期问题。
  2 预期损失模型的优缺点
  (1)预期损失模型存在的优点。一是对预期信用损失在内的现金流量确认利息收入,避免了利息收入的高估;二是通过预测,不断修正预期信用损失确认金融资产损失准备,充分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可以有效避免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潜在不确定性和迟滞性;三是新的减值模型更好地反映了贷款人进行初始贷款决策时的经济状况以及贷款人在资产存续期内预期赚取的利息收入,体现了贷款的经济实质和贷款人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
  (2)预期损失模型存在的缺点。一是实施起来有较大困难,主要是银行不能够总体确定提供长期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概率数据;二是贷款的生命周期水平和对现金流的持续再评估需要大量的管理者判断,模型的实施也需要建立新的系统和数据库作支持,这也需要投入大额的执行成本;三是企业可以依据预期提前确认损失,也可以在后续改变预期,转回原已确认的损失,自由度过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3 预期损失模型对会计监管的冲击
  预期损失模型实质上反映了对金融监管为代表的外部压力妥协,在理论上立足于金融监管逻辑框架而非会计观念基础,因此引致了与现行会计概念框架的诸多不协调,一旦采用必将对会计基本理论体系造成较大的冲击,可能导致会计监管独立性受损的严重后果。
  (1)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背离了会计的客观真实性目标。在强调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国际会计基本准则核心要求是会计信息应真实可靠,金融监管基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也格外强调审慎性。当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与审慎性冲突时,金融监管要求审慎性优先,并通过预期损失模型来体现,而预期损失模型明显背离了会计目标的客观真实要求,可能引起会计理论的混乱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下降。
  (2)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增加了会计操作难度,对金融企业的数据系统进行挑战。采用预期损失模型面临如何分摊预期损失,如何将已减值资产从资产组合中剥离等具体会计操作问题。另外,估算金融资产的损失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而且面临着历史数据是否完整可靠的现实问题,这些都会降低会计行政管理的效率,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和社会成本的增加。
  (3)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超出了市场投资者的理解能力。预期损失模型不仅需要对预计损失进行估计和现值计算,还涉及各种利率和汇率换算等金融专业知识,远远超出对普通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一般投资者很难明白财务报告中相应数字的含义,难以了解企业资产、负债的真实质量,也就难以作出有效的决策,最终将不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4 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对策
  预期损失模型较为复杂,实施成本比较高,应当做好以下各项准备:
  (1)应该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减值准备系统转换的筹备工作。企业采用预期损失法,势必会增加财会人员的培训费用、财务软件的升级改造费用等,耗费企业大量的时间进行筹备工作,如果考虑到国别因素和语言差异,还需要开展翻译工作,以及与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协调工作。
  (2)必须对预期损失法的实际操作进行培训和准备。主要包括:需要创建模型和开发系统来估算金融资产存续期内的未来现金流量和信用损失;需要考虑是以单独的形式还是以组合的形式来评估和计量减值;需要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收集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历史损失数据;需要创建相应的系统,使在金融资产存续期内运用实际利率法时能够考虑初始预期信用损失;需要定期更新预期信用损失和其他现金流量等信息。
  (3)对金融资产减值的披露提出更高要求。金融危机表明,大型金融机构风险信息的透明度不高,误导了市场参与者,加剧了市场波动。在某种程度上,预期损失法通过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匀滑达到减小对当期企业业绩的影响,这样做也模糊了企业各个时期的绩效,使得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识别和判断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对金融资产减值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等方法,使数据更具有前瞻性。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