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非完全竞争理论发展评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施林楠 李治蓉 时间:2013-02-15
  罗宾逊对非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的最大特色是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利润最大化行为,这成为后来对各种市场结构中的厂商均衡分析的标准分析工具。她提出对劳动的剥削并分析,对于处资本主义占主导的西方的她具有重大意义。但马克思早已指出雇佣劳动遭受剥削的真正原因和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削根源于特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根源于某种生产要素,也不是罗宾逊所说的那样,把剥削的存在归结于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的存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剥削无疑仍然存在,这是罗宾逊关于非完全竞争的论述中不合理的部分。 
  罗宾逊在其关于非完全竞争理论的分析中指出,由于产品市场的卖方垄断和劳动市场的买方垄断,产生了雇主对劳动的剥削。在经济学著作中公开提出并分析对劳动的剥削,这在西方经济学家中是难能可贵的,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但她对劳动受到剥削的原因进行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者们不能认同。因为马克思认为雇佣劳动遭受剥削的真正原因和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剥削根源于特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根源于某种生产要素。罗宾逊却认为劳动受剥削的原因是买方垄断和卖方垄断的存在,并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剥削就不存在,这显然用马克思关于剥削的理论是讲不通的。 
  综上所述,张伯伦和罗宾逊对完全竞争理论提出了针锋相对的非完全竞争理论体系是对自由竞争理论的一次严重挑战,他们关于非完全竞争的理论被誉为当代西方经济学说的一场“革命”。之所以受到这样的重视,据说是由于他们的理论用非完全竞争取代了马歇尔理论体系中的"纯粹竞争"和"纯粹垄断"的假定,使得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市场和厂商理论得以确立。但资产阶级推崇非完全竞争的真正是因为这种学说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在新形势下的需要。同时,张伯伦极力鼓吹垄断竞争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声称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每一个厂商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垄断利润,但从长期看,这种利润通过使产品多样化而带来的社会福利比垄断竞争所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因此,垄断竞争要优于纯粹竞争。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完全成为为垄断资本辩护的工具。 
  但在事实上,张伯伦理论中对销售成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创造需求”、“增加需求”的作用的分析,罗宾逊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利润最大化行为的特色,对现代微观经济理论和厂商均衡理论的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而且对于市场经济的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说史教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奥古斯丹·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约瑟夫·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约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1958. 
  [7]琼·罗宾逊.非完全竞争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龚维敬.垄断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