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孔永波 时间:2013-02-15
  (一)传统粮棉主产区的结构模式
  一直以来,粮棉主产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粮棉,为中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然形成的,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自然条件优越,有发展传统农业的先天优势;粮棉产量高,社会贡献大;发展粮棉生产是本区的自身优势; 粮棉生产是粮棉主产区农民收入的稳定来源;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粮棉主产区的特征显示,中国传统粮棉主产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继续发挥粮棉生产的优势,在粮棉的品种和质量结构、生产经营规模、粮棉深加工等方面下工夫。
  传统粮棉主产区结构可选择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1.基地带动型模式。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确立适宜的粮棉品种,进行规模化、商品化种植,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是传统粮棉主产区结构调整的有效方式。这种模式一般是从“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开始发展,逐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通过发展,推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大户,再以点带动面,让更多农民参与进来,搞活市场。从而使粮棉主产区的农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2.市场牵动型模式。给农产品找市场,以市场生产是关键。对准口味了,才能找到销路。同时要发展特色农业,满足市场需求。
  3.政府推动型模式。通过价格政策,对优质产品实施优价,有利于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一些地方对部分农产品实施了优质优价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为农业结构调整指引了方向,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4.龙头企业联动性模式。在结构调整中围绕中原地区农产品原料优势,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转化增值,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财政的收入,而且还刺激了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特别是保证了粮棉稳定的增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一调整目标大多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实现。
  (二)城乡市场农业结构区模式
  城郊即处于大中城市与一般农业区结合部的地区,由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地理位置和经济、社会活动上都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都直接受到城市及其扩展的影响和制约,因而在实际调整过程中也有很大不同。城乡市场农业区的区域特征主要有:
  1.土地资源及其紧缺。城市郊区各种职能高度集聚,土地使用强度大于高于一般农村地区,从而造成土地资源的紧缺。此外,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充,城郊耕地资源被占用,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城市发展导致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心职能加强,城郊建设全面展开,从而加剧了土地资源、尤其是郊区耕地资源的非农化和紧缺。
  2.地理位置优越。大中城市都坐落在地势平坦或较为平坦的地带,水陆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城郊地区处于大中型城市的周围,属于城市与广大农村的结合部。有利的地理位置为城郊农业发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3.农业生产面向城市市场,以副食品生产为主。城郊农业最主要的职能是为中心城市提供所需的农产品,农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体现了这一基本职能。
  4.农业的集约经营程度和现代化水平较高。从郑州郊区来看,近几年,在原来具有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先进的设施、机械,注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因而不断提高了单位的产量。
  5.城郊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城市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城乡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1)城市工业向郊区的转移以及城镇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工业“三废”污染向郊区农村蔓延。尤其是乡镇工业布局较为分散、技术相对落后、资金不足,从而造成城郊区大气、河流水系环境质量严重下降。(2)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化学品的使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依赖性,结果是造成耕地、水系的污染,农产品内在质量的下降。
  中原城郊农业发展模式,既不能像以色列、荷兰这些国家那样,大面积地发展设施农业,走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模式;也不可能像英国、德国那样,把农业发展为仅仅是供人们休闲、旅游、度假的观光农业。社会生产力布局的特点及农业特有的弱质性,决定了中原农业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郊区农民粮食自给和为城市提供各类农副产品。城郊农业,一方面要生产城市人民巨大需求的蔬菜、瓜果、肉类、蛋类、牛奶、水产品等副食品及一部分优质粮油、工业原料、花卉和特色绿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空间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如绿色空间、新鲜空气和旅游、度假、休闲等场所;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农业生产受到城市工业、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较强辐射,而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有鉴于此,城郊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应坚持宜城市市场导向为主导,建立市场农业区。城郊市场农业区结构可选择的基本模式是:(1)休闲农业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城郊农民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开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的农业项目,以满足城市城市居民休闲、度假、观光等享乐的需要。如在郑州周围建设了旅游观光采摘精品农业园区,按照不同采摘时间,布局名优特稀新品种,并进行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规划设计,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与重组。(2)主导产品带动型模式。城郊农民通过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改良,借助各种生物农业技术,对传统农作物实施品质更新和功能改造,赋予农产品以新的性能,从而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类健康生活的需要。然后再以该产品为核心,组建区域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3)产业化经营带动型模式。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建基地、兴龙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通过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山地农业区的结构模式
  在中原地区,山地地形也占据一定的份额,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山地的重要意义已经十分突出了。针对中原山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各方有利条件,应以科技林业带动型模式、林产品加工产业链拓展联动型模式、中介组织连带型模式为主进行结构调整。有利于中原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还有利于实现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山区自身的发展环境。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