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波 时间:2013-02-15
[摘 要]基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4方面共18项操作化指标。
  [关键词]运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赢”的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科学定量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既是循环经济研究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当前学术界循环经济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亦成为现阶段中国循环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和实际操作层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决策课题。
  然而,综观国内学者在循环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内在逻辑思路,没有很好地针对循环经济特定的内涵和运行模式进行设计;二是目前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是建设模式和措施的研究,针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很少。鉴于此, 本文首先重点考察了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从中找到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在此基础上构建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
  就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经济发展模式,代表了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种是传统粗放型经济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它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一一产品一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第二种是“系统末端治理”经济运行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模式已经开始注意环境问题,但其具体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治理的技术难度很大,治理成本畸高,而且生态恶化难以遏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第三种是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达到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多次反复使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资源化的目的,强调“清洁生产”,是一个“资源一一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考察了循环经济运行基本模式的基础上,笔者找到了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设计的内在逻辑思路,即从经济运行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系统的内部和外部这四个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全面评价:一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揭示经济系统输入端的现状;二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体现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于系统内部资源利用的程度;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用来反映经济运行对于系统外部即生态环境的影响(具体指标见上表所示)。
  
  参考文献:
  [1]Highfill J,McAsey M.An application of optimal control to the economics of recycling [J].SIAM Review,2001.43(4)
  [2]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
  [3]马其芳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