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代劳动的新特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利民 时间:2013-02-15
    四、精神劳动已经成为传承文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精神劳动是指“人们运用感官的感觉功能和脑器官的理性思维功能(精神劳动力),依靠社会实践,从客观事物的现象深人到内在联系,对客观事物做出规律性反映,取得真知(包括将它传授和如何应用于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的活动,为消费而提供心理需要和增强劳动力需要的精神产品。物质劳动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借助生产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各种生产资料和能够直接满足消费者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人类的劳动,也就有了人类精神劳动的萌芽,随着劳动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精神劳动在人类劳动中的比例逐渐扩大。时至今日,精神劳动影响面广,作用大,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其一,广泛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精神劳动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及信息、咨询服务等等,这些都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产密切相连,息息相关。其二,渗透性。人类社会从远古至今,任何一种人类的劳动成果无不留下人类精神劳动的烙印,从外表到内容,从款式到用途,从设计到生产,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一起创造了人类文明。教书育人,薪火专递,2000多年前孔夫子的《论语》依然在教化着现代社会的人们。人类的语言、文字、工具就是穿越时空人类智慧的结晶,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充分张显了精神劳动的穿透力。其三,共享性。精神劳动是无形的,但其产品往往或借助人的行为本身或借助于如文字、语言、图画、符号等物质形式传播、扩散。从纵向看,精神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代代相传,古今共享,比如,100多年前的马克思《资本论》至今还有数以亿计的人们在学习、研究和应用。从横向看,特别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条信息在网络一经点击,全球即刻可以看到。其四,创新性。由于科学、技术、知识乃至经验都是随着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而不断积累,通过文字、图案、书藉等物质载体传递给后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后人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素,不断实现新的创新和新的发展。哥白尼发现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写成了《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发现了落体定律,牛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微积分,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物质生产可以大面积模仿和生产,精神劳动则不同,比如,画画临摹别人的作品,只是学习,或顶多算是别人作品的复制,独立创作的作品才是属于自己的。精神劳动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新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其五,推动性。精神劳动的创新,源于实践,但它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发明创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巨大。回顾人类发明史,18世纪60年代,蒸汽技术的发明,使人类摆脱了手工时代进入了机械化时代,生产力得以高速发展;19世纪70年代,电磁学的发明和运用,使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走进了电气化时代,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人类又从电气化时代迈进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经济日新月异。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改变着当今世界,不断丰富的物质世界和瞬息万变的发明创造也在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精神劳动的作用愈加明显,影响愈加广泛,已经成为传承文明、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催化剂”。
    五、脑力劳动已经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主力军”
    资本主义初期,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数量较小,而脑力劳动又往往依附于体力劳动进行生产活动,缺乏独立创造商品价值的具体形式。现在,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劳动条件和劳动状况出现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软件的产生,它已不再是人类体力劳动的物化,而是人类脑力劳动的物化,这就出现脑力劳动独立创造商品的具体形式。正是由于软件的出现,人类对传统生产方式和生产过程才有了进行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影响和改造的可能,才能创造出高科技产品独特的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才能使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向全世界传播,这就使人类劳动由体力劳动为主逐步向以脑力劳动为主转变。在机械化初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为9:1,在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之比为1:9。目前,在一些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的发达国家,75%的就业人口从事的工作都是复杂性的脑力劳动,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脑力劳动在制造商品价值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越来越明显。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