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晓春  时间:2013-02-15
  论文关键词:诚信 诚信缺失 交易成本 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在分析目前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矫治诚信缺失、建立完善的社会诚信制度体系的构想。
  1诚信缺失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有诸多表述,概括起来有3种。一种是“互悖”说,该观点认为,诚信与市场经济是一对互悖范畴,市场经济铁的法则是利益最大化,而诚信在本质上具有排利性,只要市场主体以逐利为目标,失诚失信行为就不可避免;一种是“雷区”说,认为中国的诚信问题与人均GDP相关,人均GDP较低(500美元以下)和人均GDP较高(5 00l)美元以上)的“两端”,都是诚信的“安全区”,而人均(GDP介于500 -5 00l)美元的区段,则为诚信的“危险区”,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恰好步人了这个敏感的“雷区”区间,诚信缺失现象突出不足为奇;第三种是“绩效”说,该观点认为,诚信状况与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关。格守诚信法则,企业就有不菲的经济绩效:经济绩效显著,则企业作为必属诚信之列。而绩效欠缺者则可能面临诚信压力。
    上述3种观点对拓展人们的诚信审视思路有一定启发意义,但由于其自身视野的局限,若以之为矫治我国目前诚信缺失问题的依据,则有必要在此作一商榷。
    首先,诚信与市场经济并非一对互悖范畴。从人们对“市场”及“交易”的定义,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就有“诚信”的内涵,杰文斯认为,市场是指任何一群商业上有密切联系并进行大量交易的人。哈耶克则认为.市场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这些定义表明:参与市场交易的人是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没有合作精神的交易在词义上是矛盾的。交易实质上是权利的互换,只有为双方相互承认的权利才有交易的充分条件。而交易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当事人都有充分的信心预期对方能履行承诺,否则,即使交易能够带来利益,交易也不会发生。无视对方的权利,以胁迫、欺诈方式完成的商品交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易,而是掠夺。
    市场的博弈过程是一个不断抑制和排斥非诚信行为的过程。“重复博弈”促成了声誉(诚信的累积效应)机制的建立。根据无名氏定理(folk thereto ),当合作将无限期进行下去的时候,任何追逐短期利益(无论多大)、背离诚信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不理智的,双方会谋求不断的合作,以建立自己的声誉。研究表明,只要是在稳定而不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发挥作用并不要求契约双方保持长期的交易关系,只要有一方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其他人又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审核会计报表,品牌、商标或者社会审计)观察到对方的商业行为,就足以使声誉机制发挥作用。任何人都可以与“长寿”一方签约并接受它的“权威”指导。因此,借助声誉机制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供给诚信这种稀缺的资源。也就是说,市场交易中的非诚信行为需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去抑制,市场制度作为人类有效的经济制度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就在于市场力量能不断抑制和排斥非诚信行为。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讲,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特定的规范体系。它提供规则、强制和制裁。市场经济制度通过制定规则提供诚信的行为规范,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品行。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交换基础之上、依靠竞争行为对稀缺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为保障资源配置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必然要求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换是平等自愿且没有欺骗的。诚信与市场经济并非互悖范畴,相反,目前我国市场诚信缺失泛滥是缘于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诚信缺失既是全球性问题,国内有,国外也有;发展中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同时也是全过程问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肯定还会有。20世纪前,美国大规模侵犯别国知识产权引起了英、法等国激烈的抗议。去年,欧盟委员会发布年度报告披露,2001年欧盟15国海关共查获假冒和盗版商品9 500万件(价值20亿欧元),比2001)年增加39%,比两年前增加了900%。因此,那种认为中国的诚信问题与人均GDP相关,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恰好步人了敏感的“雷区”区间的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难以站住脚的。
    再者,社会组织(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绩效,是由包括诚信状况在内的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如社会环境、组织决策、资金组合、技术创新、管理水平、领导人胆识、员工素质、公众关系、机遇状况等)。导致我国诚信缺失泛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信用基础薄弱、社会意识不强的因素,也有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的问题。其最基础的原因在于经济制度安排的缺陷。
    (1)信息不对称。现实经济生活中,分工不仅是交易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经济发展的源泉。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市场交易双方的信息偏差现象日益明显,经济决策遭遇动态选择和信息不对称。而我国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对滞后及信息公开在制度安排上的不足,又强化了这种不对称的非正态趋势。这种情况下,拥有相对信息优势的一方就有可能通过隐蔽行为,转移风险或直接侵占他人利益(此即经济“机会主义”行为)。这种经济“机会主义”行为与诚信是背道而驰的,其在谋取投机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仅损害了他人利益,而且浪费了市场资源,降低了市场运行效率。

    (2)产权不清晰。诚信的基础是产权。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从而使得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诚信原则。在私有产权制度下,个人拥有财产的排他性(不可侵性)及所有者对其自由使用和处置的权利。当产权不清晰或保护不充分时,人们则可能选择要么以权利优势去侵占他人的财产(如吞占公物),要么用行贿来消除各方的威胁(如寻租)。这些行为的出现必然导致诚信成本的上升。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