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安徽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祝国华 陈力 时间:2013-02-15

   (2)大力发展高加工层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彻底改变过去历史形成的以上游产业为资源配置重心的结构格局。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要采取更加“迁回”的生产方式,衍生出更多的加工专业,形成更加细化的零部件、工艺设备等机电产品生产部门。要凭借我省的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利用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转移的机遇,努力把我省建设成加工制造业基地。

    (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运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有重点、分步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要牢牢把握住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只能是传统产业这一基本点,克服相对忽视乃至放弃发展传统产业的倾向。

    (4)集中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加速工业化的载体,有利于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工业园区建设中应围绕降低发展成本、增强集聚效应,在“两个集中”上下功夫:一是引导工厂向工业园区集中;二是引导人口向城市和重点城镇集中。集中力量办好省、市、县三级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同时,工业园区建设还必须创新建设模式,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投人以财政为主转变为以社会投人为主,使工业园区建设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

    2、农业领域。

    (1)要立足安徽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畜牧业、水产业、果蔬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产品的良种率和商品率,以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重点,把开发活力大、附加值高的产品放在首位,合理布局和集约化经营,形成规模。

    (2)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安徽农业的主导产业建设起步晚,内部体系发育滞后。一方面主导产业缺乏特色,力量分散,另一方面布局重复、结构趋同,结果是相同产业共同生产后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农户利益受损。我省农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植,既要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包括资源、技术、资金、产业发展现状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强调控和规划,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由低级向高级推进。

    (3)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村具有相对较强实力且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扶持龙头企业要注意其层次性和结构性,正确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抓大企业只能是少而精,更多的是鼓励和扶持中小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不同所有制、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多种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围绕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的功能发挥,结合各地实际,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多样化。


    3、第三次产业领域。

    安徽省第三次产业总的状况是: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总量小,人均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因此,必须全力提升其规模和水平。首先,要确立安徽第三次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以重点行业的加快发展为火车头,带动第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安徽第三次产业的重点行业是:旅游业、社会化大流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以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其次,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的生存拓展空间,更好地扩大就业。再次,运用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理制、多式连运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第三次产业的传统行业。

    四、创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我省县域经济的耕地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1.7%和74 %,但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在全省新创造的GDP和新增财政收人中分别才占到40%和30%多一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我省跨越发展式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如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问题。我省与沿海地区发达省市县域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主要就是农村工业发展不足,农村非农化滞后。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变化,我省又不可能完全照搬沿海省市农村工业化的模式,而必须在县域经济发展路径上有所创新。

    沿海的农村工业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现在已壮大到能与城市工业、国外大公司竞争的程度,其生成与发展的背景主要是:第一,在供给短缺、价格双轨制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只要能生产出产品就能卖出去,并能赚得高额利润;第二,率先进人市场的体制条件和优惠政策;第三,沿海地区的率先对外开放和邻海、紧靠世界级大城市和发展地区的区位优势。以上条件使得沿海地区的农村工业化以超常的速度和特有的模式发展起来。而对我省现在的农村工业发展来说,面临的情况则是:第一,发展农村工业已不是当年的拓荒新市场,而是要在别人已有的市场中挤进去谋求一定的份额,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竞争实力;第二,城乡间企业在市场进程上已经同步,农村工业体制上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第三,国内对外开放的进展已无空间行业之分,安微的对外开放已无先期开放的好处和优势,甚至给农村工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其竞争对手不仅有国内城市工业企业,而且要和国外大公司直接对抗;第四,沿海地区农村工业已完成原始积累,实现了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管理提高、人才引进和职工队伍培训,对后发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挤压力和排斥力。

    显然,在这样的新情况下,安徽的农村工业发展完全照搬沿海地区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但是,我们认为,沿海地区农村工业的历史进程仍有许多值得我省发展农村工业借鉴的地方,择其要者有:第一,农村工业的发展必须以民营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实行灵活的经营与用工制度,依靠自身完成原始积累;第二,农村工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大城市和产业集中的各类城市,依托于大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第三,农村工业的发展必须在空间上形成某一产业或产品的集中和规模,达到提高规模效益、降低交易费用和节约成本,克服农村工业相对分散的缺陷,实现农村工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性。在此基础上,安徽农村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县域经济发展的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

    1、打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提高农村工业的竞争力。虽然现阶段农村工业在制度上的原有优势丧失,但这更说明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对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性。我省要想提高农村工业的竞争力,必须在打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上下大力气。首先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以扩大引进国内外资金,加快农村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里的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政务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其中优化政务环境最重要的是减少政府对资源的控制和项目的审批。其次是政府要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政府提供的服务必须以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为原则,这样企业才能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才能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不断壮大自己。再次,要实行优惠政策,降低政策成本。

    2、推进城乡工业分工新模式,为农村工业化提供新的增长源泉。过去的农村工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第二次产业的所有领域,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体系,城乡工业结构趋同,几乎没有分工,资源配置效率低。在中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今天,城乡工业之间应通过垂直分工的方式分工协作,推进生产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进程。这种城乡工业分工的新模式的要义是:城市企业主要从事相对高端产品的生产并主要集中在组装、关键性设备上,零部件和小产品及低端产品分散到农村加工生产。这样城市企业可以减少扩大生产规模中庞大的厂房、仓储等投人,降低劳动成本,农村低廉的要素可以得到开发利用。同时,专业化本身就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而农村工业的块状集中也会节约交易和运输费用。当然,这种专业化分工必须配之以严格的产品标准化和发达的社会化服务。

    3、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发展起点,走集中化的路子、发挥后发优势。我省农村工业化的比较势势是土地和劳动力。现在一些地方的土地资源升值过快,不利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保护耕地的严格措施,必须因地制宜,我省不能象沿海那样严厉,否则农村的工业化将受到土地的严重制约。我省农村劳动力优势发挥仅仅靠低工资也是无法保持长久的,必须把提高劳动力素质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尤其是职工技术教育,为我省的农村工业化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者。

    与此同时,我省的农村工业化也不能再走过去那种分散布局不经济的路子。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全国90%的乡镇企业办在村以及村以下,安徽也出现过村冒烟的情况。现在的农村工业则应相对集中,应该也可以办在县城和重点乡镇,办在工业园,这是新一轮农村工业化的后发优势之一。这种集中,不仅可以导致基础设施投人上的外部经济性和就业能力的扩张,而且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把减少农民、富裕农民落到实处。这种集中必然导致生产某产业产品上形成块状集群,节约合作、交易、信息传递和运输的成本,提高效益。这种集中必然要求把发展县域经济的重点放在县城等少数城镇上,从而使工业生产达到一定的规模经济的水平,使农村工业有可能达到和城市工业平等的竞争地位。

    4、实现经营理念、品牌和融资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安徽的农村工业化和江浙相比,在经营理念上有较大差距,必须努力实现经营理念的转变。首先要克服因小利而不为的观念,不要总想一下抱个金娃娃,而要学习温州人把利润精确到分厘,积小成大的经营理念。其次,要艰苦创业,工业化中的原始积累是十分艰难的历程,资产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必须艰苦创业才有望成功。再次是观念转变。作为农村工业化主体的农民,由传统农业生产进人工业部门,必须实现思维方式、行为和经营观念的转变,否则在市场竞争中是无法立足的。

    品牌的创新是安徽农村工业化的当务之急。市场竞争力的主体是产品而且是品牌产品,一个区域只有形成一个或若干个有名的产品才能带动企业集群的产生和块状加工基地的形成,才能把县域的农村工业做大做强。

    创新融资形式,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市场。没有资金及活跃的信用市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对我省来说,资金的融通对农村工业化尤为迫切。为此,一方面要尽力争取国家银行的支持,如最近湖南省就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1110亿元对湖南省基础设施和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县域工业化)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在农村大胆试点创新金融组织,发展民间信用,在我省可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业务向农村延伸的同时,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造和创新、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等方式,为农村工业化提供紧缺的资金。

图片内容